Page 20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203

一章《关于智顗与隋王朝的关系》)。
                我认为,前一种说法固然也有道理,但有令人费解之处:若说结夏的时间
      朱    虽然已到,但尚未讲完,第二年应接着讲,为什么不“毕其首尾”而令听者遗憾
      封
      鳌    呢? 若说未讲部分,在前文已经大略谈到,但详讲和略讲毕竟不同。 若说“行
      天
      台    门非要”,只须略谈,那么在“总目”中为什么要列上 3 章呢? 足见其中是另有
      集
      ·    原因的。 这原因就是后一种说的:法集“惊动官府而出面干涉”。 不过这一干
      第
      一
      册    涉并非是隋王朝作出的。
                考智者曾在《遗书与晋王》中谈到当时的情况:

                    荆州法集,听众一千余僧,学禅三百,州司惶恐,谓乖国式。 岂可

                聚众,用恼官人,故朝同云合,暮如雨散。 设有善萌,不获增长。

                从《遗书》中看,这次法集,是经朝廷批准的。 智者说过:“荆潭之愿,愿报
           地恩。 大王弘慈,霈然垂许。” 而且,玉泉寺的寺额也是隋文帝在开皇十三年

           (593)御笔亲题的(见《国清百录》卷 2)。 那么,这位因智者弘法而“惶恐”,斥
           为“乖国式”的“州司”又是谁呢? 我认为很可能是被封为荆州总管上柱国宜
           阳公的王世积。 据《玉泉寺志》 记载。 荆州总管上柱国宜阳公王积( 考《 北

           史》,应作王世积)曾到山来听经,“初见师(智者)时,便战汗不安”。 出来对人
           说:“积尝经战阵,临危更勇,未尝怖惧,顿如今日。”他为什么见了智者会胆战

           心惊呢? 因为王世积为人奸险,其时已存谋反之心。 而智者在讲“观诸见境”
           时,曾谈到“计有行善,计有行恶,计有行无记”等,指出“但息跨企之欲,观自
           然之妙,险诐之行既除,仁让之风斯在。 此皆计有自然而行善也”。 他还指斥

           “计有行恶,终归自然,斯乃背无欲而恣欲,违于妙而就粗,如庄周斥仁义,虽防
           小盗,不意大盗,揭仁义以谋其国。 本以自然息欲,乃揭自然而为恶,此义可知

           也。”(以上均见《摩诃止观》第七章《观诸见境》)。 这些话,可能“言者无心,
           听者有意”,王世积这位奸恶的州司听了难免毛骨悚然,因而借口“有乖国式”
           而将法集予以取缔。 考《北史》卷 68《王世积传》载,世积后任凉州总管,终因

           谋反被杀。
                据《山志》记载,当时智者白天宣讲,晚间常去山洞中跏趺,修习止观。 他

           经常坐禅的山洞,后人称为智者洞,在寺北的显烈山旁,《寺志》称:“洞高广约
           丈许,中龛智者像,倾涧怀烟,叠峦耸秀。”风景十分幽绝。 洞中有泉,传其水与
           江水同涨落。 这一带山如翠屏,水似碧玉,是智者禅余休憩的地方。 明代袁宏


    ❙190❙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