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53

成三身,则能以一念三千,遍融遍摄。


      朱                              第四节  性具善恶
      封
      鳌
      天         性具善恶,是天台宗极其重要的理论。 印度佛教并不主张一切众生皆平
      台
      集
      ·    等具有佛性,如法显译的《大般泥洹经》卷 3 就曾指出:“如一阐提懈怠懒惰,
      第
      一    尸卧终日,言当成佛。 若成佛者,无有是处。”该经还指出:“一阐提者,即请佛
      册
           世尊所不能治。”涅槃佛性学说盛行以后,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遂成为人们普

           遍接受的共识。 但这种共识只是局限于众生具有成佛的善性,而并不具有任

           何恶性的内涵;而佛更是伟大的善的形象,不可能有性恶的设想。 直到智者,
           他根据“性具”之说,确认众生即具佛的真心真性,故六凡道中,具四圣道,众
           生界摄佛界;但另一方面,佛界亦摄众生界,佛性亦有善有恶。 这一思想,是智

           者的独特创见,在佛教界起了发聋震瞆的影响。
                智者的性具善恶思想是受到慧思“如来藏性具染净” 思想的启发的。 如

           来藏是真如、佛性的异名。 是众生超越地平等本有的成佛可能性。 故又称如
           来藏自性清净心。 但就现实言,众生的生命都是贪瞋痴等烦恼流转,隐覆了这

           如来藏的光明,故又称在缠的法身。 但慧思认为,众生具有佛性不生不灭,不
           增不减:“本是染净二性之用,故依染净二种业力,能生世间出世间法。”(《大
           乘止观法门》卷 1)这是“性具”思想的端倪。 智者又根据《法华经》中佛的垂

           迹显本以化度在凡的众生的说法,认为佛既垂迹现身以化度众生,则佛界即切

           入众生界,而与众生界相通。 这切入,即表示佛摄受众生,以众生界的染事恶
           事,兼存于佛的真心真性之中。 佛为了化度众生,有时不免与众生作同一的恶
           事,而居于同一的恶法门中。 故佛的真心真性需具染净善恶的法门,所谓佛性

           有恶。 但这种性恶,是另一层次,由法门不改之意而来。 即佛以其佛性中之恶
           为一种法门,一种教化众生的工具,而非目的。 他认为,佛性的性德有善亦有

           恶,与表面断尽一切善的阐提一样,两者皆性具染净。 他在《观音玄义》 卷上

           说:

                    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 问:性德善,
                恶何不可断? 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 性不可改,历三世无
                谁能毁。 复不可坏。 ……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





    ❙40❙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