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56
果解无明,即是明。 又由恶有善,翻恶即善。 恶即善性,未即是恶;遇缘成事,
即能翻恶。 如竹有火,火出还烧竹;恶中有善,善成还破恶。 因此,即恶性相是
善性相。
智者倡导的性具善恶思想,是天台宗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湛然大师对性恶说也曾加以阐明。 他特别注意到防止性恶与实恶的混
淆。 指出以达恶为善也必须离恶。 如《华严经》婆须密多得菩萨离欲际法门,
能化所化并是因欲而得离欲。 对于恶法修观,即是以观推究,令欲破坏。 用
“四句推捡”法,即:“为当、未贪欲灭,欲贪欲不生? 为当、未贪欲不灭,欲贪欲
不生? 为当、未贪欲亦灭亦不灭,欲贪欲不生? 为当、未贪欲非灭非不灭,欲贪
欲不生?”经“四句推捡”,知贪欲亦为中道实相,但有妙观,无复贪欲。 “欲转
为智,智能进道,运至涅槃”(见《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 2 之 4)。 这说明从
事来看,六蔽有起息,法性无起息;从理而说,俱无起息。 因此,六蔽和法性,其
体不二。 但观贪欲即是法性,而得性空和相空;并修观以息六蔽,转蔽为智,就
有破恶和达性的功能。 以后,宋代的知礼,元代的怀则和明代的传灯,都曾就
“性具善恶”学说,作了进一步阐释和发挥,使之更臻完善。
第
一
辑
台
宗
教
史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