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57
朱
封
鳌
天
台 第三章 判教思想与经典判释
集
·
第
一
册 第一节 五时八教与六即
南北朝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各种三藏教典大量译出,学者对其研究也
不断深入。 由于他们研究的重点各有所偏,所遵经典不无同异,逐渐形成以某
类经典为主体的不同思想体系,如地论、成实、毗昙、涅槃等论师。 他们根据其
所尊经典,各抒己见,判释教义的浅深高下,这就是所谓“判教”。 当时主要有
10 家,世称“南三北七”,即:南方虎丘岌师的三时教说,宗爱法师的四时教说,
僧柔、慧欢二师的五时教说;北方某禅师的五时教说,菩提流支的半满二教说,
慧光法师的四宗说,自轨法师的五宗说,耆阇寺凛法师的六宗说,某禅师的二
种大乘教说,某禅师的一音教说。 这表明判教已成为当时一种思潮。
智者在《法华玄义》卷 10 中,综合分析了当时判教学说的概况,并认为 3
种教相的判释为其共同特征。 他说:“南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
不定。 华严为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为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
有相教。 十二年后,为大乘人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
也。 别有一经,非顿非渐,而明佛性常住,《胜鬘》《光明》等是也。 此名偏方不
定教。 此之三意,通途共用也。”接着,他对“南三北七” 之说,一一破斥,认为
其说“无文可依,无实可据,进退无所可取”。 他通过细致的分析研究,根据
《华严经·如来性起品》的三照三喻、《涅槃经·圣行品》的五味相生喻、《法华
经·信解品》的长者穷子喻,将佛陀一生说法的次第分为五时:华严时、鹿苑
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并将教化的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称
“化仪四教”),将说法的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称“化法四教”)。 严谨地将
佛陀一代时教分门别类地归属于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
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较,这就是“五时八教”。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