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70
见;欲拔彼断见,是故说“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 后者计有我有神,堕计常
中,是故不说有受者触者。
(三)对治悉檀:是以种种法药遍施众生,令除遣贪欲、瞋恚、愚痴等恶病。
即“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 譬如重、热、腻、酢、咸、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
名为药,于余病非药”。 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此,如不净观,是对贪欲病者的对治
法;但对瞋恚者却无效用。 因为不净观是观察自身原来的污秽,以治贪欲。 若
遇瞋恚者,对其说不净观,反而增长其瞋火。 故必须对症下药,才能产生效果。
(四)第一义悉檀:是令悟入诸法实相的妙理。 懂得“一切法性、一切议论
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
破,不可散”。 第一义悉檀是“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语言尽竟,心行亦
迄,不生不灭,法如涅槃”。 也就是理德兼备,体相圆融的诸法实相境界。
智者在《法华玄义》卷 1 下,对四悉檀相互摄持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
首先,他认为世界悉檀是在于随顺众生所欲乐闻,分别为说众生五阴、十
二入、十八界等各各不同的正因缘法,令得世间正见。 因此,世界悉檀重于随
众生乐欲。 至于各各为人悉檀,是重在生善,对治悉檀是重在破恶,第一义悉
檀是重在悟理。 他在《法华玄义》中说:
四悉檀是龙树所说,四随《 禅经》 佛所说,今以经成论,于义弥
明。 所谓随乐欲、随便宜、随对治、随第一义。 乐欲从因得名,世界从
果立称。 ……佛经举修因之相,论明得果之相,举随乐欲,释成世界
悉檀也;……各各为人者,是化主鉴机,照其可否? ……经举行者之
堪宜,论明化主之鉴照以释成也。 余两种经论名义同云云。
他认为四悉檀是龙树所说,但与《禅经》 中佛所说四随义相符合。 四随是:随
乐欲、随便宜、随对治、随第一义。 随乐欲举修因之相,从因得名;世界悉檀明
得果之相,从果立称。 随便宜是随行人所宜之法;各各为人悉檀是化主鉴机,
照其可否。 其余两种,名义相同。
其次,关于第一义悉檀,他认为有两种:(一)不可说,是指内证的一面,即
第
诸佛、辟支佛、罗汉所得的真实法;(二) 可说,是教法的一面,一切实、一切不 一
辑
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四句,次第以对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
台
空四门,都令入实。 宗
教
第三,他认为四悉檀义并非单纯的分齐,每一悉檀,通有四悉檀义。 他在 史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