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65

但是,为了避免行者以为圆教强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起增上慢心,误认

           为不须刻苦修持就可成佛,所以,智者大师又提出“六即”的理论,使行者明了
      朱    修证的次第。
      封
      鳌         六即,是说从凡夫到成佛,其间因果事相,共有六个阶段,所以称“六”;从
      天
      台    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体,完全一致,凡夫的佛性,也就是所谓“六显因果之
      集
      ·
      第    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 六即是: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
      一
      册    即。
                天台宗认为:六即的义理,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谈,但也有原则性的

           不同。 藏教六而不即,因为真、俗二谛不相和会,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能
           一味融通。 通教虽六而常即,但不即是佛。 因为虽真、俗二谛,互相融通,而没

           有谈到佛性。 别教虽谈佛性,但仍是六而不即。 因为别教真、俗、中三谛,历别
           不融。 虽谈佛性,而佛性在生死、涅槃二边之外,所以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也

           不能一味融通。 只有圆教能即而常六,如冰水之不同;六而常即,如湿性之一

           体。 所以说,前三者皆权(方便),唯圆教是实(真实)。
                《华严经》中称大乘菩萨的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妙觉共五十二位。 天台宗则将其作为别教菩萨的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

           位六即位。
                (一)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有佛无佛,佛性常住。 一色一香无非中
           道。 理性虽然如此,但凡夫未闻此理,故亦不知此理,仅理性与佛一样,故称理

           即。 智者在《摩诃止观》卷 1 说:“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
           即假,理故即中。 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 如上说,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色

           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复如是。 是名理即是菩提心。”
                理即,即理即佛,是一念心中即空、即假、即中,具不可思议。 佛陀要使人

           知道理即佛的道理,懂得虽是凡夫,却有如来智慧德相,只要依佛的经教去修
           持,便能渐渐从名字即佛,而证到究竟即佛。 庶可不负释迦慈悲和自己的德

           性,才是圆教的修证。
                (二)名字即;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卷上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从名字

           中通达解了,知道一切皆为佛性,一切皆可成佛。 智者说:“名字即者,理虽即
           是日用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 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从知识或从经
           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




    ❙52❙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