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29
言辞不多,故未立品;而须菩提等四人领解而述之穷子喻,文辞颇多,故特立
《信解品》。 此喻是信解后才能说。 信解之心为本,说喻言辞为末。 须菩提等
朱 过去或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闻法说、譬说,乃解一而又信三,解
封
鳌 三而又信一。 入大乘信道,故名为信;起大乘修道,故名为解。 由信故回小向
天
台 大。 正如智者所说:“初闻略说,动执生疑;广闻五佛,蒙胧未晓;今闻譬喻,欢
集
·
第 喜踊跃,信发解生,疑去理明。”圆融四悉檀益,一时俱得,故名《信解品》。 约
二
册 本迹说,须菩提等四大弟子,“久入大乘,成就佛法,迹示中根,示初信解”,故
名《信解品》。 约观心说,了达心外无法名信,于现前介尔一念心中,见一切法
缘起信空,名解。 如是观心,由名字信解,乃至究竟信解,总在一心,离心无佛,
亦无信解。 信解在心,非言莫表。 因此,自陈穷子之喻,引发解机,同得领解法
说、譬说之旨。 所以,任何以一往(启始)、随逐(中间)、毕竟(最后)等次第方
式来解释《信解品》,都是不如法的误解。
《法华经》中多处以佛与弟子,比作父子。 正明佛于弟子有成熟养育之
恩,弟子于佛有承当家业之义。 诸佛常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故曰:“舍父逃
逝。”智者又作进一步解释:“退大为舍,无明自覆曰逃,趣向生死为逝。” 轮回
三轮五趋,无不周历,名“久住他国”。 有人认为:佛的应身息化,众生因此起
惑造业,流转生死,是父离子,非子舍父。 智者指出: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法,因
为:“由众生不感,佛则去世(应身息化),还成子舍父义。” 究其根源,过在众
生。 经文中说:穷子“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 渐渐游行,遇
向本国。”所谓“穷困”,指未修福慧。 无七圣财名为“穷”,为五浊八苦所烧名
“困”。 轮回四生,奔驰于生老病死险道,名为“驰聘四方”。 在生死轮回中求
觅出苦之道,名“以求衣食”。 由闻思慧心,渐渐生善,名“渐渐游行”。 幸得人
身,得闻佛法,不期而会,顺昔善根,名“遇向本国”。 前面说:穷子“ 舍父逃
逝”,喻背真逐妄;这里说“遇向本国”,喻返妄归真。 这当然还是值得称道的。
经文中称:“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便欲“付财”。 智
者对于长者给穷子付财的过程,以佛陀说法的五时五味加以阐释,充分显示了
天台宗的特色。
其一,华严时。 长者看到穷子后,“即遣旁人,急追将还。” 智者认为这是
五味中的乳味,如日照高山。 指出:“智是能遣,教是所遣,理义为正,教义为
傍。 从佛出大乘十二部拟宜,众生无机不受,于其如乳,故言遣旁人也”。 若从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