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30
事上说,菩萨为佛旁人,禀佛教化众生,名之为遣。 从理上说,智是能遣;一乘
教法,如华严是所遣。 又从佛出大乘十二部经,名为“遣旁人”。 “急追将还”,
指佛悲心疾起,即派遣在旁的菩萨,说圆顿教法以劝门化导,如《华严经》中法
慧菩萨说十住,功德林菩萨说十行,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金刚藏菩萨说十地
等。 但是,“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智者认为:这是“劝门无机,既现无机,纵昔
曾发,废久不忆,卒闻大教,乖心故惊,不识故愕”。 也就是说,无机不受劝门。
因二乘人纵昔曾发菩提心,废久不忆,骤闻大教,乖自己心行,故言惊;又因教
义高深莫测,故言愕。 小机本不求大法,造成机教相违。 比喻华严时,二乘人
虽得参预华严法会,但因为法不契机,不得法益。
在天台五时判内,认为华严为第一时说法,对法身菩萨大机者而言,固属
于醍醐味之教说;但对声闻二乘等小机者而言,尚属乳味而已。 智者在《法华
玄义》卷十中说:“何者大教,拟小如聋如哑,非已智分。 行在凡地,全生如乳。
以此义故,顿教在初亦名醍醐,亦名为乳。”光宅法云在《法华经义记》中说,佛
以一乘法,先为众生“拟宜”(即试探众生的根基如何,俾作以后说法的参考)。
智者则明确指出:这一乘经即是指《华严》。 佛经过一番“拟宜”之后,始知《华
严经》教说,不适于与会的大多数的二乘人。 同时,《华严经》的内容也是圆兼
一别,即其内容固属圆教,但因参杂下位别教的说法内容,与纯圆独妙的《法
华》有所不同。 例如,《华严经》中说到“行”与“位”时,分设圆融门和行布门,
在圆融门固然谈到一行即一切行,一位即一切位;但在行布门却说十住、十行、
十回向、十地等次第行位,目的是教人必须依次修行。 显然这行布门不是圆
教,而是属于别教。 为了避免法不对机和为别教所误导,佛陀改用《阿含经》
等教说。
其二,阿含时,又称鹿苑时。 指佛陀在鹿苑说《四阿含》等小乘经典,以教
导在华严时根机未开之声闻二乘,属于五味中的酪味。 其教益远胜华严时的
乳味说法,如日照幽谷。 此即经文中所说:长者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 第
三
人,雇其子一道除粪。 长者“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 辑
︽
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以方便得近其子。 劝其“忽复余去,当加汝价”。 法
华
智者认为:此喻佛陀劝二乘人“除苦、集之粪,取道、灭之价。”领解佛由法报身 文
句
垂迹化身,应以劣应身得度者,即现劣应身而为说法。 智者说:“脱妙服”,即 ︾
选
“譬隐报身无量功德,四十二地,戒定慧陀罗尼等缨络,寂灭忍细软上服,大小 释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