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33
之教,开佛知见,示真实相。 菩萨疑除,声闻作佛,悉从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如
从熟酥出于醍醐,是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即第五味也。” 具体地说,长者“临
朱 欲终时”,正如本经后文所说:“如来不久将入涅槃”,指说法华之时,如同《遗
封
鳌 教经》所说:“所应度者皆已度讫,其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缘。”是化缘将毕之时。
天
台
集 “并会亲族”,即法华会上,菩萨云集。 “此实我子,我实其父”,昔曾化以大乘,
· 故言“实是我子”。 父有付财之义,子有承受之职,如是方能佛种不绝。 如《佛
第
二
册 地论》所说:“法华会上,不定性根机成熟,应舍分段,受变易身。”不定性声闻
回小向大,故言“会遇得之”。 一切大乘法财,一心万行万德,及种种自利利他
功德,彼皆应得,与佛无异,故言:“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 “先所出
内,是子所知”,即喻方等般若教中自利利他之行相,是在会的二乘人所知。 先
已领知,今但付与,所以法华但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复广说一切行相。 穷
子闻之大喜,言“本无心求,自然而至”,喻本无心乐求大乘,而不料大乘之法
却由小乘权法获之,也指阿含时,二乘人本心不求大乘;至方等时,唯耻小慕
大,自以为大乘绝望,又故不求;在般若时,唯领知大乘行相功德,自谓非是已
分,故又不求。 如此本无心求,而今法华会上,却自然获得。 但是,佛法不离因
果,虽称不求自得,其实因果必然。 因有三藏小乘断惑证果,故闻方等大乘,能
信不虚,不生疑谤;又因在般若会上领知众物,转教菩萨,得心渐通泰,成就大
志;尤其是因听闻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开佛知见,入真实相,菩萨疑除,
声闻作佛,始能得此佛果。
总之,智者认为穷子喻堪称如来五时说法的缩影。 如来五时说法,实际上
是以《法华经》说法作为究竟的法门。 至于第五时后番《涅槃经》之说法,则专
为前番法华会上未实者,及为末代恶见的众生说,故称此经的特色在于“追说
追泯”。 所谓“追说”,是重说五时说法主要内容的四教;所谓“追泯”,即如同
《法华经》一般,为方便教作开会,以期入实。 因此,从如来正规说法的过程而
言,《法华经》实为最高究竟的经典。 穷子最后领受宝藏,喻须菩提等声闻已
了知佛说《法华经》所用的种种的方便法门,深信理解,因此转凡成圣。
兹将穷子喻与五时五味等关系列表如下: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