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31
相海严饰之具”;“著粗弊衣”,即“现丈六形,生忍法忍”;“尘土坌身”,即“现
有烦恼,有为、有漏”;“执除粪器”,即“治见思有漏之法”。 等等。 这是佛陀对
朱 机说法,说阿含方便之教。 如同《譬喻品》中三车救子的譬喻,适子所愿,使诸
封
鳌 子能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以争出火宅。
天
台 《文句》中称阿含时的说法为齐教领。 即二乘人以声闻之身,受教于如来
集
·
第 现在之身而领解之意。 由于长者与穷子间的直接洽谈无效。 知穷子下劣之根
二
册 性,乃采取间接的方法化导。 所以从阿含时开始,佛陀的教说从顿转渐。 在阿
含时中,广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要义,使众弟子证得灰身灭智的阿罗汉
果。
其三,方等时。 即五味中的生酥味。 如日照平地,正当食时。 佛陀此时广
说方等经典,教导已求得灰身灭智的小果者,此非究竟意;经过一番弹偏斥小、
叹大褒圆,使声闻二乘,起耻小慕大之心。 经文中说:“尔时,劣子虽欣此遇,犹
故自谓客作贱人。 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
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智者解释说:“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 譬三藏
之后,说《方等》《净名》,扬大折小,二乘闻大不谤,折小不退。”具体地说:二乘
人已证初果,进入修道位。 “虽欣此遇”,是指虽断见惑,思惑犹存;虽得入圣,
仍是有学,自知不及诸大菩萨,故“自谓是客作贱人”。 由于不舍小志,大机未
发之故,所以从阿含至方等,“二十年中”,皆依小教修行,证阿罗汉果,故名
“常令除粪”。 二十年,给时间说,佛成道后,初三七日说华严,继之十二年中
说阿含,再说方等大乘教八年。 即所谓:“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
法华涅槃主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过是已后”,指已证阿罗汉后,常亲近
佛,识达人空,同佛共坐解脱床,故言:“心相体信,入出无难。”也可以理解为:
已得涅槃一日之价,真实不虚,入为自利,出为利他,无有疑难,故言:“入出无
难”。
其四,般若时。 即五味中的熟酥味。 如日照禺中。 此时,佛陀广说诸般若
经典,以淘汰大小二乘隔别的思想。 经文所说:“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
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
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智者解释说:“长者自知将死不久下,譬方等心相体信,
入出无难已后,委以家业,使其领教,为大菩萨说摩诃般若。”具体地说,这是领
解佛说般若,付以大乘真实法财。 众生疾,佛亦示疾。 “自知将死不久”,指佛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