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26
即大欢喜,得未曾有! 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文句]
问:何时名少时?
答:一云说《般若》 竟,于异处游观,寻思所领大乘法门,生心贪乐。 为失
为不失。 如此等寻思,即是大乘机发时也。 此时去《法华》未远,故言“少时”。
又当说《无量义》 时,大乘机发。 何以知然? 《无量义》 中明七种方便无量渐
顿,从一法生。 既闻此说,思惟昔之三藏三乘,悉从一法生。 如是三乘,亦应入
一。 如是思时,渐已通泰,大心即发,故言“成就大志”也。
“临欲终时”下,第二、正付家业。 又为二:谓一、付业;二、欢喜。 初有四:
一、付业时;二、命子聚众为证;三、结会父子;四、正付家业。 初付时,“ 临欲
终”者,是明时节,化缘将迄,灵山八载,说《法华经》,唱入涅槃时也。 “而命其
子”下,第二、聚众。 即是二万亿佛所受化之徒,名之为子,大机熟人十方云集
也。 上“四众围绕”者是也。 “并会亲族”者,旧云:分身如亲族,十地如国王,
九地如大臣,八地如刹利,七地如居士。 北人用分身为亲族,多宝为国王也,十
地为大臣,八地为刹利,三十心为居士。 若尔迹门说法,分身多宝并未现前,何
得指此耶? 彼解云:正是身子 怀疑之时,于《法华》中未能生信,是故多宝分
①
身,一时来证。 若疑除信解,受记已竟,复用多宝何所证耶? 故知法说之时,多
宝已出,但出经者言不迭安,为作次第置因门后耳。 今谓:此是人情,无以取
据。 说迹门近事,未用古证。 若说本门远事,必须先证昔。 今不用彼解,依《萨
②
云经》 云云。
今明:十方法身菩萨影响者 为亲族,影响之众多,是释迦昔日同业,并共
③
如来于二万亿佛所共开化之。 于其悉是伯叔之行,故用此为亲族。 国王者,一
切渐,顿诸经,无不称所诠之处为经王。 当机益物,兴废有时,部部不同,名之
为国。 皆言第一,即是王。 又此经会通诸教,岂非聚集国王? 故《无量义》 中
先已收集。 彼云:初说四谛、十二缘生;次说《方等》 十二部经;次说《摩诃般 第
三
辑
若》华严海空。 此则普集诸经,融通渐顿,会入此典,故名会国王也。 弥勒等诸
大菩萨,皆是等觉,为大臣。 初地至九地为刹利,法王种性中生,三十心为居 ︽ 法
华
文
句
① 身子:即舍利弗。
︾
② 《萨云经》:应作《萨昙经》,即《萨昙芬陀利经》。 多记释迦与弟子本生之事。 选
释
③ 影响者:即影响众。 指从他方佛土来助佛陀教化之古往诸佛菩萨。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