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38
①
云何暗寱 作余解耶? 例《大品》广历诸法,皆摩诃衍。 衍即大乘,乘即实相,
实相即一切智地。 上文云:“唯此一事实”,指此地也。 “余二则非真”,指七方
便也。 此约渐、顿二教,述其开权显实也。
从“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下,约智述开权显实。 观一切归趣,是能照权也;
究竟明了者,能照实也。 二智所照,偏圆两境,通达无碍。 故能说权、实二教,
此举智释教也。 知所归趣是识药,深心所行是知病,病、药俱是权法,权法各有
“归趣”。 戒、善等,近趣人、天,若作缘义,低头举手,远趣佛果。 念处、道品
等,近趣涅槃,若作福德庄严,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远趣宝所。 乃至六度、通别
等法,近远归趣途辙不同可解。 又戒、善是人天药,谛、缘、度是三乘人药,乃至
通别等亦可解。 “深心所行”有二种:深心着于依、正,又深心着所执之法。 着
依正者,起深重十恶障人天乘;着所执法,起四倒 、三道 、六蔽 、四住、五住 ⑤
②
④
③
等障诸圣乘。 当知深心病相不同,权智照之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者,
实智所照也。 一切权法,无不入实,故言“究竟”。 实智所知,故言“了”,佛眼
所见故言“明”。 若此智照此药此病,不照彼药彼病。 彼智照彼,不能照此。
种别不同者,权智照也。 一智遍照一切药、一切病,实智照也。 能示众生如此
圆境智,故言“一切智慧”也。
又一切法者,谓十法界也。 十法各各相欲不同,各获果报,归趣亦异。 知
诸法尽者名“知病”,知一切深心所著,名“知药”。 药有深浅,《大品》 云:“如
实智知贪欲心、瞋痴心。”以如实智知名知深心,如理通达无有障碍,若戒、善、
谛、缘、度等一切法药,悉用如实智知者,名通达无碍。 又权智文中,“通达无
碍”者,约权论实;实智文中,又于诸法诸法者,约实论权。 二文亘现者,此明实
是权实,权是实权。 当知究竟非权非实,非差别非不差别。 以智方便, 权有差
① 暗寱:说梦话。 寱,同呓,梦中说话。
四道:指断除烦恼、证得真理的四种过程。 依此可证得涅槃果,为一切佛教修习方法之概括:(1)加
②
行道,又称方便道。 即于无间道之前,为求断除烦恼而行准备的修行。 (2)无间道,又称无碍道。 即直接断
除烦恼之修行,由此可间断地进入解脱道。 (3) 解脱道,即已自烦恼中解脱,证得真理,获得解脱的修行。
(4)胜进道,又称胜道。 即于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行其余之殊胜行,而全然完成解脱。 第
③ 三道:又称轮回三道、三轮。 (1) 烦恼道,又名惑道,此道有无明、贪欲、瞋恙等烦恼妄惑。 (2) 业 三
道,依烦恼而发的善恶行为。 (3)苦道,以善恶之业为因而获生死苦果。 道为能通之义。 此三者互通,自烦 辑
恼道通至业道,业道通至苦道,从苦道又通至烦恼道,这样周而复始,谓之三道。
④ 六蔽:蔽为蔽覆之意。 蔽覆净心的有六种:(1)悭贪;(2)破戒;(3)瞋恚;(4)怜念;(5)散乱;(6)愚 ︽ 法
痴。 华
⑤ 四住、五住:即四住地、五住地。 (1)见一切住地,指三界的一切见惑;(2)欲爱住地,指欲界的一切 文
思惑(思惑中以贪爱为重,故举此以通摄一切思惑);(3)色爱住地,指色界的一切思惑;(4) 有爱住地,指无 句
︾
色界的一切思惑。 以上称四住地。 (5)无明住地,指三界外的一切无明之惑。 合称五住地。 此五法能生一 选
释
切之过,恒沙的烦恼皆依此而生,故称住地。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