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43
长出不合上。”今明:上譬中,有卉木差别,大小不同,此中明根有利钝,行有进
怠,正是习因深浅,与卉木义同。 岂非合譬而言长出? “于时” 者,若论渐初,
朱 即是鹿苑初说三乘时,若论中间,处处得论于时。 “利钝” 者,总判三途,因恶
封
鳌 果苦,不能受道名为“钝”;七种方便闻教得益,名为“利”。 别判人天但受果
天
台 报,不肯受道,名为“钝”;三乘根性,断惑出界,名为“利”。 又声闻观生灭,名
集
· 为“钝”;菩萨观不生灭,名为“利”。 通、别、圆云云。 三途放逸名“怠”,人天持
第
二 五戒、十善为“精”;人天不厌苦为“怠”,二乘怖畏无常为“精”;二乘贪证,不求
册
作佛为“怠”,菩萨志求佛道为“进”云云。
从“随其所堪”至“快得善利”,即第五、合上第五受润譬。 “随其所堪”,即
是称会机宜,无增减之失,欢喜得“善利”,即是各蒙法润受益也。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第六、合上第六增长譬。 “现世安隐,后生善处”
者,即是报因感报果,合花敷增长。 “亦得闻法”乃至“入道”者,即是习因牵习
果,合上果实增长。 “闻是法已”,合上增长之由。 “现世安隐”,正合增长。
“后生善处”者,是合增长之相也。
佛如大云,普覆一切,三途亦得沾润增长。 如说《般若》《方等》,明地狱得
益也。 又诸经中,亦说龙、鸟、鬼神等闻法得道。 若火灭汤冷,即是“ 现世安
隐”;或生天上人中,即是“后生善处”;于天人中修道,即是“以道受乐”。 若人
天闻法持戒,福德扶身,鬼、龙不犯,即是“现世安隐”;或天还生天,人还生人,
或天人互生,即是“后生善处”;生能悟解,即是“以道受乐”。 二乘闻法,得有
余涅槃,是“现世安隐”。 如下文云:“是人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我于余国作
佛。”更有异名。 此人于彼国得闻是经,指方便有余之土是“善处”,于彼闻经,
是得道“受乐”。 若生身菩萨,闻卢舍那佛说法,得无生忍,即“现世安隐”;后
生净满世界,为法身眷属,即是“善处以道受乐”。 “离诸障碍”者,即是“现世
安隐”,任力所堪渐得入道,即后世“以道受乐”。
②
①
五乘者,五戒乘 出三途苦,十善乘 出人道八苦,声闻乘出三界无常苦,
缘觉乘出从他闻法苦,菩萨乘出内无利智、外无相好苦,是为五乘。
“如彼大云”下,第二、提譬帖合。 六意者:“大云”帖合第一形声两益;“雨
于一切”帖合第二六章法门;“卉木丛林”帖合第四受化众生;利钝怠进,习因
深浅,“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帖合第五受润得法利;“各得生长”,帖合第六现
世安隐增长也。
① 五戒乘:指人乘。 人以三归五戒为乘。
② 十善乘:指天乘。 天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