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57
见思、尘沙、无明,是为因险难。 “怖畏之处”,此指小乘未证阿罗汉,大乘未得
位不退以前,皆有五怖畏: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死畏;四、恶道畏;五、大
朱 众畏德畏。 总之,如《譬喻品》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
封
鳌 畏。”经中说,“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指很多未度之众,大机已发,欲了生
天
台 死,出三界,以求佛果。 珍宝喻佛的功德宝。 学佛修行,应先断惑业若,透过此
集
· 途,方能上趋佛智,成就佛的一切功德。
第
二 至于,经中为什么以“五百由旬”比喻成道的过程呢? 历代法华师对此有
册
多种解释。 慧基说:“三界结惑为三百,七地所断习气为四百,八地以上所断无
明为五百。”法云在《法华经义记》卷七中则说:“欲界如一百,色界如二百,无
色界如三百,七地所断三界余习如四百,八地以上至金刚心所断无明住地烦恼
如五百。”两者都只是从众生至佛地所断烦恼多少加以解释。 智者认为这些说
法,“非通非别”,近于“别接通”的思想,与圆融之说相差甚远。 他在《摩诃止
观》卷七中则从三方面解释:一、就众生果报而言,“三界果报处为三百,有余
国处为四百,实报国处为五百”;二、就断烦恼而言,“见惑为一百,五下分(系
缚有情于欲界的五种烦恼,即: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为二百,五上
分(系缚于色界、无色界的五种烦恼,即:色爱结、无色爱结、掉举结、慢结、无明
结)为三百,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三、就观智而言,“入空观能过三百,入
假观能过四百,入中观能过五百”。 意思是:首先要明确所要到达的目标,其次
是懂得如何破烦恼、无明,然后通过三观,过险难恶道,直达宝所。 这样的分
析,细致而全面,显示了天台圆教的殊胜义理。
有人提出:三车与化城都是喻佛的方便智所说三乘法,但三车是无,而化
城则有,这是什么原因? 智者是这样解释的:长者(佛)说门外有车,但诸子不
见,可方便假设,用以引诸子出离火宅;导师(佛) 说化城,是使畏难而产生退
心的二乘得以休息,故不能没有,不然则不得息苦之用,但有而不实,故曰化
城。 佛陀依一心缘起万行的十如生灭门,说二乘涅槃是化城,是有;又依万行
唯是一心的一实相真如门,说门外三车是无。 一心二门,亦有亦无,不一不异,
互不相违。 而且,无三车,是对治贪著三界之病;有化城,是对治怯畏大乘之
病。 两者都是应病与药,救治众生的良策。
经中将声闻与缘觉两者合为一体,说两者都能同入化城。 但历代法华师
认为,两者悟道的层次不同,分别位于二地,是有同有别的。 《大乘义章》卷下
七辩声闻、缘觉,云有五同六异;嘉祥《法华疏》卷八称有七同十一异。 智者归
纳诸家所说,列六同十异。 六同是:一、同出三界;二、同证尽智、无生智;三、同
断见、思之正使;四、同得有余、无余之涅槃;五、同得一切智;六、同名小乘。 十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