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53

可住也;“若入是城,快得安乐”,是证转,赞城安隐也。 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者,三藏教中,未论前进。 一说云:明三乘教时语言,若发大乘求佛者亦善,如
      朱    其不能,但作二乘亦好。 例如《胜鬘》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 自知应得作
      封
      鳌    佛,但厌惮不堪故取永灭耳。” 若尔,成别教。 又说云:“但令入化城竟然后更
      天
      台    复前进。”《大品》《净名》中悉有其意。 此即别接通意耳。 但于今佛未开显之
      集
      ·    前,不得彰灼,而有此语。 若论宿世,应有是言。 何者既知退意,王子教化言:
      第
      二    汝等若畏生死,且取涅槃消息,然后更行大道,亦可随意。 亦如今人欲学大乘,
      册
           而畏怖生死,欲起退心,有人劝言:汝且断烦恼证罗汉,然后更取大道,亦可得

           也。 今现在一代化道未周,不得忽有此语。 若开权显实,即得说之。 如《 涅
           槃》中诸取罗汉者,皆是其义也。

                “大欢喜”即闻慧,“未曾有”即暖位,“免恶道”即顶位,“快安隐”即忍位,
           “前入城”即见谛位,“已度想”即无学位。                   ①  此与《火宅》 适子愿,勇锐推排出
           宅同也。 “生已度想”,如得尽智。 “安隐想”,如得无生智。 又具智德如“已
           度”,证断德如“安隐”也。 有人说:宝所者,三界二乘若过即至佛道,佛道是宝

           所。 《大经》有三文:一、至菩提心;二、至菩提;三、至大涅槃门。 若至菩提心,
           必至菩提及涅槃。 引此三文者,至菩提心谓至因,菩提涅槃谓至果。 果中有智
           断,菩提是智,涅槃是断。 具说始终,具说智、断。 故说三文也。 然过五百有三
           义:一、免恶道;二、得好路;三、是宝所。 菩提心谓度恶道,菩提行如平坦路,三

           得佛道,如至宝所。 下文云: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真。 此明度五百恶道也。
           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谓行菩提好道也。 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谓得佛

           道也。 何故要须度五百? 二乘度三百,菩萨度四百,佛乘度五百也。
                “尔时导师知此” 下,第三、灭化引至宝所。 此中有二:一、知息已;二、向

           宝所。 “既得止息无复疲倦” 者,譬上涅槃时到,众又清净,免难大机发也。
           “即灭化城,引向宝所”,譬上正说《法华》,示真实相。 宝所有二义:若用究竟,
           则以极果为宝所。 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也。 若分入,即以

           初发心住为宝所。 故上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
                                                ②
           应得者,皆已得之。”《大经》云:“须陀洹 者,八万劫到。 到初发菩提心处也。”


               ①  闻、思、修三慧,是佛法修行的次第。 闻慧,指闻他人说教法而得的智慧;思慧,指自我思维而得的
           智慧;修慧,指实地修行所得的智慧。 在修位中,观四谛及修十六行相以达无漏圣位时,有四种修行阶位,称
           四善根位:(1)暖法,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2)顶位,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
           善根之绝顶位,即不进则退的境界;(3)忍位,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 之位,不再
           堕落恶趣;(4)世第一法位,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
               ②  须陀洹:即须陀洹果,梵语 srota apanna 的音译。 新译作预流果。 声闻四果中的初果。



    ❙146❙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