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64
此人有待 ,若得供养,所修事成,故施其福胜。 佛则无待,众事满足,虽复献
①
供,于佛无益,故言报劣。 譬如王子在难,供奉所须,其功甚大;若辱王种,获罪
不轻,故罪、福俱重。 若献大王衣食,为要事微,汝欲侵陵,不能致损,故罪福俱
薄。
“药王”下,明读诵如佛庄严,即是顺之得福。 佛以定慧庄严,此人能修定
慧故也。 “为如来肩荷” 者,在背为荷,在肩为檐。 修非权、非实法身之体,即
是为如来荷;能权、能实二智之用,即是为如来檐。 “随所向方应向礼” 者,上
明以法为师,今明堪为物师。 此人有趣向,悉与实相相应,皆可敬顺。 顺即是
向,敬即是礼。 敬而顺之,及兴供养等云云。
校:〔1〕若:《大正藏》本误为“苦”,今改。
导读:法师应当自行化他
《法师品》是阐说对法师的要求。 怎样才能称得上一个标准的法师? 《华
严经疏》卷四十三称法师应具备的十种德,即:⑴善知法义;⑵能广宣说;⑶于
大众前不畏;⑷辩才无碍;⑸巧用方便说法;⑹于法不违,且如说修行;⑺威仪
具足;⑻勇猛精进;⑼身心不倦怠;⑽成就忍辱力。 《大智度论》 明法师应具
备:受、持、读、诵、说、解释六种德。 本经则将受、持合而为一,说、解合而为一,
再加书写,成五种德。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种,亦称“五种修行”“五种顿修之妙行”。
受持,是听了佛法以后接受,接受以后不再忘失,并照着做,不违背法的精
神。 “持”是忆持不放的意思。 例如受戒之后,应当持戒不犯;受经之后,应当
常持不废;受法之后,应当恒持不懈。
读、诵,是指读经与诵经。 照着经本逐字敲木鱼,叫读经;不敲木鱼,朗读
口念,也是读经。 若把经文熟记在心,朗声口念,名诵经。 所谓诵经法师,是指
已能熟背某部经典,随口诵出。 (若严格要求,凡不解经义,而仅依文背诵,则 第
仅称诵文法师。)诵经法师除了谙熟经文,还能随时运用经义,与日常生活的行 三
辑
住坐卧合而为一。
︽ 法
解说,是把佛经的道理加以阐释,使人生信。 可分三类:一、用语言向大众
华
讲说经义,称经师。 二、用文字注释经典,综理三藏,称论师。 三、用音乐、舞 文
句
︾
选
释
① 有待:指人的身体。 人体每有待于食物、衣服等之资养而生存,故称有待。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