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69

名行,即法门也。
                今更广事解:夫安乐者,即大涅槃,从果立名也。 行者即涅槃道,从因得名
      朱    也。 诸余因果俱苦,如常见外道,行于苦行,还得苦果。 若因乐果苦,如断见外
      封
      鳌    道,恣情取乐,后得苦报。 若因苦果乐,如析法二乘,无常拙度,加功苦至,方入
      天
      台    涅槃。 今言安乐行者,因果俱乐,即是大品如实巧度。 《大经》云:“定苦行者,
      集
      ·    谓诸凡夫。 苦乐行者,声闻、缘觉。 定乐行者,谓诸菩萨也。”絓七方便粗因粗
      第
      二    果,皆非安乐行。 独此妙因妙果,称安乐行也。
      册
                更广依文释者:安乐行是涅槃道。 涅槃有三义,谓三德秘藏。 行有三义:
           谓止行、观行、慈悲行。 止行者,三业柔和,违从俱寂,即是体法身行,即上文如
           来衣也。 观行者,一实相慧无分别光,即体般若行,即上如来座也。 慈悲行者,
           四弘誓愿,广度一切,即体解脱行,即上文如来室也。 总此三行,为涅槃道。 总
           于三德,为行之境。 境称安乐,道称为行。 《大论》云:“菩萨从初发心,常观涅

           槃行道,因时用此三行法,导三业为行。”三业净故,即是净于六根。 六根若净,
           发相似解,而得入真。 果时名佛眼耳等,因名止行,果名断德。 因名观行,果名
           智德。 因名慈悲行,果名恩德。 又因名三业,果名三密。 因时慈悲,导三业利

           他。 果时名三轮,不思议化。             ①  如此观时无复分别。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
           一切众生即大涅槃,不可复灭。 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此即绝待明安乐行。 此
           行与涅槃义合。 彼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如来是人,安乐是法。 如来是安乐

           人,安乐是如来法,总而言之,其义不异,别亦不异,此明寂灭忍法空座如来室。
           彼明金银宝树,宝树即无漏宝林。 无漏与空寂灭忍合,金沙大河直入西海,即
           一实慧与诸法空合。 得道女人则无谄曲,此无缘大慈与如来室合,彼呼为无余

           义,此呼为无上道。 又五行义亦与衣、座、室意同也。
                问:《大经》明亲附国王,持弓带箭,摧伏恶人。 此经远离豪势,谦下慈善。
           刚柔硕乖,云何不异?

                答:《大经》偏论折伏,住一子地,何曾无摄受?                     ②  此经偏明摄受。 头破七
           分,非无折伏。 各举一端,适时而已。 理必具四。 何者? 适时称宜,即世界意;
           摄受,即为人意;折伏,即对治意;悟道,即第一义意也。



               ①  意谓《大论》言三行、三业:本品所说四安乐行,都是从因至果而说,一一皆具止、观、慈悲三行,故得
           成就涅槃三德。 因名止行,果名断德(即法身);因名观行,果名智德(即般若);因名慈悲行,果名恩德(即解
           脱)。 三轮,即佛的身口意三业。 佛以三业碾摧众生之惑业,故云三轮;非下地人之所测,故云三密。
               ②  《大经》偏论折伏,住一子地,何曾无摄受:意思是说,《大般涅槃经》卷七《邪正品》 中称折伏恶人;
           但卷十八《鹦儿行品》中又称“视诸众生,犹如一子”。 这何尝不是摄受(即以慈心摄取众生)。 表明折、摄两
           门,同时并举。



    ❙162❙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