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65

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弘扬佛理,称艺师。
                书写,指抄写佛经。 由于古代的印刷术未发达,佛经的流布,都是以手抄

      朱    写的。 抄写佛经,也使抄写者能逐步加深理解经义,深入三藏。 为了表示真
      封
      鳌    诚,古代人还盛行以刺舌血或指血写经,使人看了之后生恭敬心。 古代的佛
      天
      台    经,多抄于纸卷之上。 今天,我们看到敦煌石窟有大量的佛经手抄本。 也有刻
      集
      ·    字在石块上的,如在北京的房山,藏有大量的石刻藏经,保留在石窟以及地宫
      第
      二    中,使之永传后世。
      册
                智者认为,上述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法中,都包括自行和化他两个方
           面。 对于上述五种说法,智者以慧思的心、口、意、誓愿“四安乐行”加以阐释。
           又“束四为三”,从三业来说:“受持是意业,读、诵、说是口业,书写是力业。”按

           说,口业是化他,身业和意业才是自行。 但智者认为,作为法师,应以身作则,
           以“三业自轨”,也应时时处处以“三业化他”。 所以,他说:“通论三业自轨,即
           是自行之法师;三业教诏,即化他之法师。”充分表达了三业之间和自行化他的
           圆融关系。
                在此基础上,智者还提出弘经的三种轨范,即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

           座。 这与他在《 法华玄义》 中所说的三轨:资成轨( 以大慈悲心安乐一切众
           生)、观照轨(以柔和伏瞋)、真性轨(坐于第一义空)的道理是基本相通的。
                智者认为,“入如来室”,即:“慈悲覆物,惠利归已”。 以大慈悲心平等救

           济一切众生的苦难,用佛法布施,使众生离生死,得究竟涅槃。 慈悲有三等:
           一、生缘慈悲。 如见众生苦,起同情心,愿救济拔苦,由有我相,故有生相。 二、
           法缘慈悲。 由二空观智,空除众生相而发起慈悲心。 此二空观智仍属有功用,
           虽无生相,犹有法相。 三、无缘慈悲。 以深般若,照见从本以来,生、佛同体,无
           有所起慈悲之体,亦无能起慈悲之心,也就是无功用道的如来大慈悲心。 “入
           如来室”,即是以如来的大慈悲心,作为一切众生的房室,说法之师应当具此心

           仪。
                “著如来衣”,即:“遮彼恶,障己丑”,具柔和恶辱之心。 法师应当常以柔
           和忍辱心,与众生亲近。 让众生从你的外表仪态看,就像披着一件如来的柔和
           忍辱衣。 因为有了柔和心,就不会与他人或环境起冲突;有了忍辱心,即使受

           到种种苦难、折磨,甚至受到欺侮和凌辱,也能泰然处之,宽容对待,而绝不与
           之争斗。 这样一来,众生见到你,如坐春风。 你所说的话,都乐于接受。 所以
           法师应当具备此种威仪。

                “坐如来座”,即“安心于空”。 智者说:“安心于空,方能安他。 安他安已,
           名之为座。”就是一切诸法当体即空。 如来以甚深般若的如如智,常契如如理,



    ❙158❙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