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68

不亲近诸有凶戏,相扠相扑,及那罗 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 及畜
                                            ①
                                                                              ②
           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 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悕望。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 若于房中,若经行
           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 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悕求。 文殊师利! 又菩
           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 若入他家,不
           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 之人以为亲厚。 不独入他家,
                                                       ③
           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
           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 常好
           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文殊师利! 是名初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 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
           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 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
           碍无障。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
           亲近处。 ……

                [文句]

                释此品为三:依事、附文、法门 。 事者,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 身
                                           ④
           安心乐,故能进行。 附文者,着如来衣,则法身安;入如来室故,解脱心乐;坐如
           来座故,般若导行进,此附上品文释耳。 住忍辱地故身安,而不卒暴故心乐,观
           诸法实相故行进。 又法门者,安名不动,乐名无受,行名无行。 不动者,六道生

           死。 二圣涅槃所不能动。 既不缘二边,则身无动摇。 上文云:身体及手足,静
           然安不动,其心常淡泊,未曾有散乱,则安住不动如须弥顶。 常住不动,法门
           也。 乐者,不受三昧广大之用,不受凡夫之五受,乃至圆教中五受 生见,亦皆
                                                                         ⑤
           不受。 有受则有苦,无受则无苦。 无苦无乐,乃名大乐。 无行者,若有所受,即
           有所行,无受则无所行。 不行凡夫行,不行贤圣行,故言无行,而行中道,是故



               ①  那罗:梵文 Nata 音译,意译为力,即角力戏,指勇悍多力之士相互作竞力表演。
               ②  旃陀罗:梵文 Candala 音译,又旃荼罗,意译屠者。 是印度四姓之外的最低贱者,为首陀罗男子与婆
           罗门女子逆婚所生的混杂种姓。 此处指从事屠宰的旃陀罗。                                                 第
               ③  五种不男:谓五类有某种缺陷而不完全的男性。 (1)生不男,生来男根发育不全;(2)犍不男,男根                      三
           被阉割;(3)妒不男,见他人淫欲而生妒忌心;(4)变不男,根能变现,或男或女者;(5)半不男,半月为男,半                       辑
           月不为。 此外又有其他说法,兹从略。
               ④  依事、附文、法门:指对安乐行的三种解释。 (1)依事释,即依事物以释之:身无危险为安,心无忧恼                      ︽ 法
           为乐,依此(身安心乐)能行自利利他之行为。 (2) 附文释,乃附上《 持品》 中之三轨以释之:即以著如来衣                       华
           (行止行)为法身安,入如来室(行慈悲行)为解脱心乐,坐如来座(行观行) 为般若之行。 (3) 法门释,即以                       文
           修行法门以释之:以不缘生死、涅槃等二边之法,而安住不动,是为安,不执取三昧广大之用及不受五阴,是                            句
                                                                                       ︾
           为乐;于无受无行之状态下而行中道是为行。                                                        选
                                                                                       释
               ⑤  五受: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的作用,差别有五种,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161❙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