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72
乘欲速出生死,先除贪欲。 菩萨先除瞋见。 嫉是瞋垢,谄是见垢。 嫉忌违慈悲
之心,非化他之法;谄诳乖智慧之道,非自行之法。 智慧被障,将何上求? 慈悲
苟妨,将何下化? 安乐行菩萨最须弃之。 “亦勿轻骂”下,不应以圆行呵别,知
机可责,不知勿骂。 容有退善根义。 “比丘” 下,不应以圆呵通,其本无大机,
强以圆呵,乖心成恼。 通既被呵,圆复未解。 前疑后悔,大小俱失。 去道纡回,
名“甚远”,此恼别行人;沉空取证,名“不得”,此恼通人;厌生死,名“懈怠”。
《悲华》明小乘者为懈怠。
“起大悲心”去,明观行,亦为四,约前四恶而起于行善:一、于一切起大
悲,违于嫉谄;二、于如来起慈父心,违于轻骂。 凡求佛道,即是学人。 敬学如
佛,不得轻骂。 诸者通三世,此即未来如来也;三、于菩萨起大师想,违于恼乱。
理论三乘,皆是菩萨;有化训德,皆众生师,应起师想,勿言其短。 四、平等说
法,违于诤论。 平等,破偏执诤也。 不多不少,量器利钝也。
“文殊”下,结行成。 又二:一、由止恶,恶不能加,故云“无能恼乱”;二、由
观行,故胜人来集,得好同学也。
第四节 誓愿安乐行
[经]
“又,文殊师利! 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
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
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
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
是法中。 文殊师利! 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
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
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 若在聚落城
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
欢喜。 所以者何? 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文殊师利!
第
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三
辑
“文殊师利! 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
︽
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 法
华
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 文
句
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 所以者何? 独王顶 ︾
选
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文殊师利! 如来亦复如是,以禅 释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