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5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75
中则仅以正观为行体,但又认为四行力用不同,而有四种分别,即观实相义为
第一行,正观离过为第二、第三行,正观空寂(能拔苦与乐) 为第四行。 此外,
朱 还有慧龙、窥基等人的多种解释。
封
鳌 智者先以依事、附文、法门三释,逐一解释安乐行的字义:一、身无危险为
天
台 “安”,心无忧恼为“乐”,依此安乐能自利利他为“行”。 二、以着如来衣(行止
集
· 行)为“法身安”,入如来室(行慈悲行)为“解脱心乐”,坐如来座(行观行)为
第
二 “般若行”。 或以安住忍辱地为“身安”,不为烦恼暴力所困为“心乐”,观诸法
册
实相为“行”。 三、于生死涅槃安住不动为“安”;不执取三昧之用,不受五阴为
“乐”;无受无行而行中道,名之为“行”。 接着指出,应当以止、观、慈悲三者为
四行之通体。 他认为:“止、观、慈悲导三业及誓愿。 力业有止故,离力粗业;有
观故,不得身。 不得身业,不得能离,无所得故,不堕凡夫。 有慈悲故,勤修力
业,广利一切,不堕二乘地。” 因为止和观,即定与慧,属于自行;慈悲是化他。
自行、化他不二,才能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入如来室,并成就断德、智德和恩
德。 遵循这总的行体,去修四安乐行,就不会产生偏差。 “四安乐行” 的具体
修持方法如下:
一、身安乐行。 行者应当远离豪势、邪人邪法、凶险嬉戏、旃陀罗、二乘众、
欲想、不男人、危害处、讥嫌事、畜养年少弟子沙弥等十事,则可常好坐禅,修摄
其身,故称身安乐行。
二、口安乐行。 智者将其归结为四点:(一)不说过;(二)不轻慢;(三)不
叹毁;(四)不怨嫌。 修持者应当修止行、观行。 止行是:不乐说听经人及经典
过,亦不轻慢法师,不说他人长短,不生怨嫌之心;若听经者有疑难发问,应以
大乘为之解说,使得一切种智。 观行是:观一切法空,无所取著,安住实相。 止
观具行,一切口业,自然利他,是慈悲。
三、意安乐行。 止行是:(一)不嫉谄;(二)不轻骂;(三) 不恼乱;(四) 不
诤意。 观行是:约前四恶而起于行善:(一)于一切起大悲;(二)于如来起慈父
心;(三)于菩萨起大师想;(四)平等说法。 即意业住三想中,身业恭敬礼拜,
口业平等说法。 依此而修,一切所会,悉为利他,是慈悲。
四、誓愿安乐行。 智者认为,如来有慈誓境和悲誓境,慈誓境是针对在家
(指曾发方便心而未出三界者)、出家(指断通惑尽)及两种二乘、三种菩萨而
言;悲誓境是包括一切三界内未发方便心者,如来发心皆拔其罪因罪果。 怨亲
平等是止,不著所缘的众生是观,依此起拔苦与乐的誓愿是慈悲。
智者对四种安乐行的解释,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受到慧思的影响。 慧思在
《法华经安乐行义》中,提出有相行和无相行两个方面。 有相行是指怀恭敬心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