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73
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 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
朱 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 而不为说是
封
鳌 《法华经》。 文殊师利! 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
天
台 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 如来亦复如是! 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
集
· 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
第
二 界,破魔网。 尔时,如来亦大欢喜。 此《法华经》 能令众生至一切智。 一切世
册
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文殊师利! 此《法华经》 是诸如来第一之
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 文殊
师利! 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
说,始于今日。 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
[文句]
第四、誓愿安乐行。 有二:初、长行;次、偈颂。 长行又二:初、明行法;次、
叹经。 就行法为三:标章、行法、结成。 标章如文。 行法为三:初、“在家出家”
去,明标誓愿境;二、从“应作是念” 去,明起誓愿之由;三、从“我得去正立誓
愿”,初明慈誓境。 通取曾发方便心者,而未出三界,名在家;断通惑尽,名出
家。 此摄得两种二乘,三种菩萨。 此辈亦具无明,亦应是大悲境,但其皆曾发
心,与慈誓相应,须与其圆道圆果之乐,故言生大慈心耳。 悲境者,非菩萨人,
通取未曾发方便心者,名“非菩萨”。 全不归向方便,况复真实? 此悲境摄得
一切三界内者,此等亦须与乐。 但其流转无际,正与悲誓相应,宜拔其罪因罪
果,故言生大悲心耳。
从“应作是念”至“随宜说法”者,即起慈之由。 由诸乐小,执佛方便,以为
真实,不会圆道,故言“大失”。 大失是慈誓之由。 从“不闻不知”去,是悲誓之
由。 由未发偏圆心,不闻偏圆二道故,以不闻偏道无闻慧,不知者无思慧,不觉
者无修慧。 又无圆三慧,何者? 不问故不闻,不信故不知,不解故不修。 偏圆
三慧,权实皆无,甚可怜愍,起悲之由。
从“其人虽不问不信此经” 去,正发誓愿。 彼虽不问不信偏圆二道,菩萨
不约偏发誓,但欲与其圆道三慧,故言“虽不问不信此经,我得三菩提引令得
入”也。 誓愿、菩提、智慧、神通,皆约安乐行得。 何者? 深观如来座,故得智慧
力,四辩庄严,能以慧拔也。 深观如来室如来衣,得大善寂力,不起灭定,现诸
威仪,神通福德庄严,先以定动也。
从“文殊” 去,是结行成。 为三:初、总结无过失,则是行成。 行云何成?
以其立大誓愿故,入如来室行成;以其知四众失圆道故,即如来座行成;以其誓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