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71

也。
                二、“亦不轻慢”者,不倚圆蔑偏,重实轻权也。
      朱         三、“不说他人长短” 者,初、不说一切人;次、别举声闻。 夫人恶闻其失,
      封
      鳌    故不谈短;面誉对毁,故不称长。 亦不约张说赵长,赵谓以他长讥己短,寄彼讽
      天
      台    此;亦不得向张说赵短,背毁于彼。 亦复背毁于我。 为此义故,善恶俱止也。
      集
      ·    又“不说长短”者,《日藏》第一云:“初、中、后夜,减省睡眠,精进坐禅,诵经修
      第
      二    道,背舍生死,向涅槃路,不称他短,不说己长,谦下卑逊,不自憍高。 衣食知
      册
           足,头陀精进,不放逸行。 系念思惟,心不驰散,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又如修
           多罗所说空行,自读诵,教人读诵,不谤他,不说他过,不称己长。 于声闻人又
           根性不定,若叹二乘或令彼退大取小,若毁呰二乘,或令其大小俱失,两无所取

           也。
                四、“不生怨嫌心”者,若谓其人法妨害我道,即是怨心,谓其鄙劣,即是嫌
           心。 心机一动,声说即发。 杜说过之源,故不生怨嫌也。
                “善修如是”下,观行门也。 观诸法空,无所取着,心不苟执,不逆人意,不

           违法相,则不说小乘法答,但以大乘答者。 若见无大机而说小,得方便益;若不
           见无大而说小,妨其大缘。 等是不见,但说大无咎。


                                     第三节  意安乐行


                [经]

                “又,文殊师利! 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
           怀嫉謟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
           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 语其人言:汝等
           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 所以者何? 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
           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

           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
           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殊师利! 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
           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 听已能持,持
           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 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

                [文句]
                第三、意安乐行。 亦长行、偈颂。 长行亦为三:标章、释行、结成。 释中亦
           先止、后观。 止中有四:一、不嫉谄;二、不轻骂;三、不恼乱;四、不诤竞。 夫二



    ❙164❙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