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76
读诵《法华经》,行者可由精进力而能获乘六牙宝象之普贤菩萨的灌顶而大开
智慧;无相行,则指《安乐行品》所说,深修禅定,能获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的
三昧。 他认为,《安乐行品》是为大菩萨说四种安乐行的仪规。 因此,他将四
安乐行分别予以命名:称身安乐行为“正慧离普安乐行”,口安乐行为“无轻赞
毁安乐行”,意安乐行为“无恼平等安乐行”,誓愿安乐行为“ 慈悲接引安乐
行”,以实现法华三昧作为菩萨实践行的归宿。 他将身安乐行作为自利,证得
的实相净观行,其他三种安乐行则作为济度利他的实践慈悲行。 并反复强调
“勤修禅定,一念悉能通观察之”。 这样的阐释,与智者对修四安乐行所强调
的止行、观行、慈悲行,是十分相近的。 但智者的阐释比他更深入了一层。
当时,法华师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法华经》的《法师品》与《见宝塔品》是
为大菩萨开三显一,并为流通《法华》的行者说,而《安乐行品》则是为畏惧退
堕的小菩萨说,是为他们维护身命的危险、免苦、得安乐等等。 如法云《法华义
记》卷七《安乐品》中说:“下品菩萨本欲发誓通经,既见恶世多难,便起退转之
心,罢通经之意。 是故此《安乐行品》是第三,如来则用安乐行故,接下品退堕
之人,则言若能具此四行者,天魔不能忤,则于恶世中忘身济物,没命度人。 是
则下品之人因此起弘经之心,更起渡人之意也。”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全面的。
智者在本文中特意将安乐行提到很高的规格,指出:“安乐者,即大涅槃,从果
立名也。 行者即涅槃道,从因得名也。”认为这是那些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二
乘之人等下品之人所无法企及的。 他接着说:“诸余因果俱苦,如常见外道,行
于苦行,还得苦果;若因乐果苦,如断见外道,恣情取乐,后得苦报;若因苦果
乐,如析法二乘,无常拙度,加功苦至,方入涅槃。 今言安乐行者,因果俱乐,即
是《大品》如实巧度。”以此教导法师应当坚定信心修“因果俱乐”的安乐行。
智者反复强调学禅弘经者要谨修三业,住四安乐行,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 当时,南方玄学盛行,佛徒不重修禅,专尚空谈;僧界明争暗斗,甚至互相
残害。 智者之师慧思大师曾数次受人毒害,就是明显的例子。 智者后来在《遗
书与晋王》中也谈到他在江都行道的情况:他曾“开怀待来问者,倘逢易悟,用
答王恩”,但是,“不见一人求禅求慧”。 特别是开皇十五年(595),智者重归天
第
台时,看到不少学徒“如新猿马”,不求上进,为了适应集体行道的需要,严肃 三
辑
丛林规范,亲订《制法》10 条,付知堂上座执行。 这一切,使他深深感到要改变
︽ 法
这种风气,除了严肃戒律外,还应当从正面教育,使学者深切理解修身、口、意、
华
誓愿四安乐行的重要作用。 所以,他在本文中用“四悉檀” 的思想,强调恩威 文
句
并用:“适时称宜,即世界意;摄受,即为人意;折伏,即对治意;悟道,即第一义 ︾
选
意。” 释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