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87

是唱生。 夫法身者,虽非生非灭亦有生灭。 若迷心执着,即烦恼生而智慧灭;
           若解心无染,即智慧生烦恼灭。 灭惑生解,此是无常灭;若解生惑灭,即是寂

      朱    灭。 此之生灭,悉约法性而辨。 若无迷解二缘,则不唱有此生灭也。 报身非灭
      封
      鳌    唱灭者,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 此即明暗不相除,即报身不灭
      天
      台    义。 众生未了,闻此便谓其即是佛,而生憍恣不复修道;故复唱言:道能灭惑。
      集
      ·    有烦恼时,则无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 岂非智慧能灭烦恼耶? 应身非灭
      第
      二    唱灭者,应是法报之用,体既无灭,用岂有穷? 即应身不灭。 但为众生,若常见
      册
           佛,则生憍恣,故唱“我于今夜,当取灭度”。 又,法身当体明不灭,报身说不
           灭,必约法身。 以理而论,智慧能破,为到故破,不到故破,为共为独? 如此推
           理,无有能破之功,即智慧不灭惑义。 就有智慧,则无烦恼,即是慧能灭惑。 应
           身说不灭,须约法报。 法报常然,应用不绝。 众生不尽,即不灭度。 若法身当

           体论不生灭,报身了达,无能生灭,应身相续,不生灭云云。
                从“以是方便教化” 下。 第二、明现灭益物。 又为二:先、不灭众生有损;
           二、从“以方便说比丘当知” 下,若唱灭者,于物有益。 初又二:初、不灭有损;
           次、广释不灭。 有损者,如前乐小法人,见佛常在,不种善根。 贫穷下贱,不生

           二善,故无益。 见思不断,不断二恶,则是有损。 贪着五欲,入于忆想。 忆想即
           是见惑,五欲即是思惑也。 由此众生垢重,故须唱灭。 不唱灭,则二恶生而不
           灭,二善损而不生。 若依四悉檀现灭,则二恶灭,二善生。 为灭二恶故,用对治
           第一义。 第一义灭未生恶,对治灭已生恶。 世界、为人生二善。 世界生未生

           善,为人生已生善。 又世界灭已生恶,对治灭未生恶。 如禅五阴灭欲界恶,即
           是世界灭已生恶,为人生已生善,第一义生未生无为之善。
                “若见”下,第二、广释。 若见佛常在,便起憍恣心等,故有损;不能生恭
           敬,故无益。 憍恣即增见惑,厌怠即生思惑。 不生难遭想,即不能生见谛解,不

           恭敬即不能生思惟道。 为是义故,宜应现灭。 若见闻三佛不灭,悉有憍恣义。
           便谓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如,平等即真。 由是生于憍心上慢,谓一切烦恼
           本自不生,今亦无灭,何须修道? 即便恣情放逸。 为是唱言,是寂灭义。 又闻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烦恼相,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 众生闻此,复

           起慢恣,不复修善,懈怠放逸。 为是等故,唱言报身智慧能灭烦恼,无明力大,
           佛菩提智之所能灭。 应身非灭,现灭易解。 若唱言法本不生,今亦不灭,要须
           灭惑,方乃寂灭。 经云:“智慧不灭烦恼,然明时无暗。”汝今具足烦恼,何能有
           慧? 当知智慧能灭障惑,众生闻是唱灭,便于三佛生难遭想,起恭敬心。
                “是故如来以方便” 下,明唱灭有益。 先、叹佛难值;次、释难值。 三佛并

           难值,众生乐着小法,见思障重,闻三身不灭,则不修道,难得契会也。 “所以”



    ❙180❙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