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02
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我国最早有关观世音信仰的译经,始于三国吴五凤二年(255) 支疆良接
译《法华三昧经》六卷(已佚);西晋竺法护亦于太康七年(286)译《正法华经·
光世音普门品》;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八年(406)译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
菩萨普门品》;隋代仁寿元年(601),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添品法华经·
普门品》之偈颂;刘宋时昙无竭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此外,曹魏嘉平年
间,康僧铠译《无量寿经》;佛驮跋陀罗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等,皆阐说观世
音之利益。 六朝时期,随着讲说和抄写有关观世音经典的普及,使观世音信仰
广泛深入民间。
智者说:“此品是当途王经,讲者甚众,今之解释不与他同。” 其不同处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十双” 贴释观音普门。 普门,又云无量门。 指普及于一切门。
智者认为《法华经》所说的中道实相理,遍通于一切,诸佛菩萨依此理能开无
量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 观音大士就是以三十三相为其普
门示现的妙用: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示以八相成道;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则以
普门示现感应十界,以现身摄化为旨趣。 而其示现的具体方式,智者在《观音
玄义》中将其概括为“十双”(以人与法、慈与悲、福与慧等,两两相对,故谓之
“双”)。 “十双”即:(1)人法,人即观世音,法即普门。 此品具两问答,前辩人,
后论法,以人能秉法,故称人法。 (2)慈悲,慈即爱念,指大慈与乐;悲即愍伤,
指大悲拔苦。 (3)福慧,福即福德,指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度;慧即
智慧,指般若一度。 (4) 真应,真即真实,指真身;应即应现,指应身。 (5) 药
珠,药即药树,喻真身;珠即如意珠,喻应身。 (6) 冥显,冥即冥密,指真身被
物,冥作利益;显即显现,指应身对机说法,显作利益。 (7) 权实,权即权巧权
智,实即真实实智。 (8)本迹,本即根本,迹即垂迹。 观音既是过去正法明佛,
其本已高,所作权实之迹则妙,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 (9)缘了,缘指
缘助,了指晓了。 即性德本具缘、了二因之义。 亦即观音及普门之法等,皆由
性德了因、缘因二种子所显发。 (10) 智断,智能照理,断能断惑,指果上所显
第
三
的智、断二德,亦即指涅槃。 观世音菩萨正因为具有以下“十双” 功德,所以,
辑
经中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
︽ 法
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华
其次,以“五只”贴释“观世音普门”五字,以明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妙 文
句
用。 观世音菩萨是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 ︾
选
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 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 释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