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03
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而智者则别开生面以天台独创的义理加以贴释:“观”
有多种,即析空观、体空观、次第观、圆观。 这里拣却其他观,但取圆观( 实
朱 相)。 “世”有多种,即有为世、无为世、二边世、不思议世。 这里拣却其他世,
封
鳌 但取不思议世(实相境)。 “音”,即机,也有多种,包括人天机、二乘机、菩萨
天
台 机、佛机。 这里拣却诸音之机,但取佛音之机而设应。 智者认为,以此因缘,故
集
· 名“观世音”。 至于“普门”两字,智者着重贴释“普”字。 举出慈悲普、弘誓普、
第
二 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成就众生普、供养诸佛普
册
等十普。 这十普是周遍的圆法,能使通入于实相。 “愍诸众生受璎珞”是慈悲
普。 既有慈悲,就有任运弘誓普之义。 无作四意能收一切法,依之发弘誓,名
弘誓普。 “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净佛国土者,即修行普。 自己
无缚,能解他缚,一时称名,使得解脱,是断惑普。 普门示现,入中道王三昧,即
入法门普。 有方便力,能依化用方便,逗机利物,是方便普。 有神通力,缘实相
而修,“一发一切发”,是神通普。 能说法,“以一妙音,称十法界机”,是说法
普。 “多所饶益”,是成就众生普。 “受璎珞二分,以供二佛”,及“一时一食,一
华一香,普供养一切佛”,是供养诸佛普。 故诸佛菩萨乘实相理,开无量门,示
现种种身,以拔一切众生苦。 在《观音玄义》中,智者一一细加解释:认为初五
普为自行,次三普为化他,后二普自行兼化他两意。
第三,观世音菩萨有如此的大悲愿拯救众生于苦难之中,而作为被拯救的
众生,又应当怎样做呢? 智者认为,苦难中的众生除了虔诚念诵观世音名号,
求得一时解脱外,更应当勤修口、意、身三业,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以提高思
想境界,求得彻底解脱。 只有这样,才能与诸佛菩萨的心相应。 所以,《文句》
中强调“机应”。 机,指众生的机根;应,指如来的应机化导。 以众生皆有善
根,故佛随机而应。 智者说:“音者,机也。”他认为众生要做到“口机应、意机
应、身机应” (口机应指持名,意机应指立愿修行,身机应指虔诚礼拜),遇到
“七难、三毒、二求,例皆如此”。 这也就是要求众生在勤修口、意、身的基础
上,成就菩萨圆行,从称名解脱,到智慧解脱。 观世音菩萨就是勤修普门圆行,
对一切众生有平等心,始能成就圆满大悲,观世间众生一切受苦音声,寻声救
苦。 即所谓“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趋入于大乘,圆满菩提行”。 这是一切
菩萨发心修行的榜样。 若人人皆能口称菩萨圣号,意修菩萨法门,身礼菩萨圣
像,心王与心所都能与菩萨合一,时时充满无限的慈悲和无我的牺牲奉献精
神,那么,这世界就成大同世界,清净国土。
第四,在《观音玄义》里,智者还从观音菩萨具有大慈大悲,能入地狱救众
生,谈到性具善恶。 指出在修行方面,十界(六凡四圣)互具,即众生本性既具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