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49

偈语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

           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①
      朱         慧能等禅宗大德经常说是“明心见性”,其根源也来自天台宗。 所谓明
      封
      鳌    心,即通过一心三观,使心境明了;所谓见性,即是悟彻中道实相。
      天
      台         唐初,对禅、台两宗的融通起了重大作用的另一位禅宗高僧是玄觉(665-
      集
      ·     713)。 他是温州永嘉人,少年出家,先学天台止观法,后往曹溪谒慧能。 相传
      第
      二    他与慧能一问答,即悟了顿教思想,随即就要告别,而慧能留他住了一宿。 因
      册
           此,世有称其为“一宿觉“者。
                玄觉著有《水嘉集》,提倡融合天台和禅宗的思想。 《永嘉集》之《优毕叉

           颂第六》(《大正藏》卷 48,第 391 页),提出“观心十门“,即:一、言其法尔,二、
           出其观体,三、语其相应,四、警其上慢,五、诫其疏怠,六、重出观体,七、明其是
           非,八、简其诠旨,九、触途成观,十、妙契玄源。 基本上是参照天台宗的十乘观

           法进行观心。 例如: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
                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 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
                非之是。 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 又以双非破两非,非破
                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

                是非之惑绵微难见。 神清虑静,细而研之。                   ②

                明是非,即明“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不能隐于有无
           是非之中。 最后达到洞悉“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 的中道实相境界,一切
           非空非假,双照空假。 这样自然能破是非之惑,而明真如法性。 又如:

                    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言
                而惑理? 理明则言道断,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

                心言不能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                 ③
                这里谈的“ 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

           思”,与天台宗十乘观法中的观不思议境完全一致。
                据《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记载:玄觉禅师晚年与天台玄朗大师交往甚
           深,时来天台参禅,其《答左溪朗禅师书》云:“玄觉粗得延侍,钦咏德音,非言



               ①  《大正藏》卷 48。
               ②  《大正藏》卷 48。
               ③  《大正藏》卷 48。



    ❙242❙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