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50
可述,承怀节操,独处幽栖,泯迹人间,潜形山谷,亲朋绝往,鸟兽时游,竟夜绵
绵,终朝寂寂,视听都息,心累阒然,独宿孤峰,端居树下,息繁飨道,诚合如
之。”他在与玄朗大师的交往中,进一步研习天台宗的止观精髓,并把它引入到
禅观中来。
禅宗在天台山有深厚的渊源。 唐代,除玄觉禅师外,灵祐禅师也曾“游方
至国清寺受戒,与寒山拾得交往”(见《宋高僧传·灵祐传》)。 遗则禅师又自
牛头山南游天台,隐于瀑布之西岭佛窟岩,弘扬牛头禅。 这也是形成禅宗与天
台宗关系密切的因缘之一。
五、对净土宗的影响
净土宗是倡导通过修持往生净土之教。 净土思想始于北魏昙鸾。 他精研
《观无量寿经》,曾南游,为梁武帝所重。 晚年居汾州玄中寺,专持净土,撰《赞
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广传于世。
净土宗与天台宗的关系十分密切。 世称“教在天台,行归净土”。 净土宗
认为无思无虚,心不颠倒,唯念弥陀,即可往生。 因此,提出四种往生净土之
说,即:正念往生“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狂乱往生(若人一生恶业,临终狂乱
之时,遇善知识,作一声或十声念佛,而得往生)、无记往生(平生发得归命信
心,临终心神衰弱而无记,不能念佛,而乘前之念佛,必得往生)、意念往生(若
临终时,虽不出声而称佛,惟意念弥陀,亦得往生)。 净土宗主张息止缘虚,凝
结心念,与天台宗所主张的四种三味相似,即强调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
散。 正如《摩诃止观》卷 2 中说:“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 《大论》云:善心一
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法华玄赞》则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
①
而至于境,即是定也。” ②
关于净土的情况,智者在《净名经疏》 中,曾描出过轮廓,作理论上的探
索。 他认为,净土有四,即:一、凡圣同居土。 这是凡夫及声闻、缘觉的圣者同
居的界内土,又称染净同居土。 二、方便有余土。 是断见断思、烦恼,出离三界
生地之人的生处。 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断惑之人的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
第
之惑未尽,尚有变易生死,故名有余。 三、实报无障碍土。 由于行真实之法,感 四
辑
得胜报,色心无碍,故名实报无障碍土。 这是别教十地以上、圆教十住以上的
台
典
① 《大正藏》卷 46。 考
析
② 《大正藏》卷 46。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