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53
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据此可知,本经是
佛陀在说《法华经》以前说的,故被称为《法华经》的开经。
朱 《无量义经》的主旨是,由于有情众生有无量的烦恼,故佛陀说无量法以
封
鳌 对治,无量法产生无量义。 但无量义从一法中生,此一法即是无相。 内容多以
天
台 《法华经》为中心。
集
· 《无量义经》的主旨之所以说它与《法华经》近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
二 其一,强调对机说法,“辞一义异”。
册
在《法华经》中,有所谓“开三显一”,即佛根据众生的佛性,将说法分为三
个阶段:一为上根人法说,二为中根人譬说,三为下根人宿世因缘说,称为“法
华三周”。 总之,“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终于使不同根性的众
生,皆能领会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道理。 《无量义经》 中,也是强调对机说
法,提出初说、中说、后说“辞一义异”的主张。 认为“初中后说,皆能洗除众生
烦恼,而初非中,而中非后。 初中后说,文辞虽一,而义各异”(《说法品》)。 经
中举例说,佛陀最初在鹿野园为阿若、拘邻等五人说四谛法,就说到“诸法本业
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中间为诸比丘及众菩萨宣说十二因缘、六波罗蜜
时,也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从说四谛法,到说十二因缘、
六波罗蜜法,直到说《无量义经》的无相,教法内容由浅入深,但“诸法本来空
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的义理,却是一开始就强调,不过落实这一义理的具
体内容有所不同,由于“文辞是一,而义差异。 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
得果得道亦异”(同上)。 闻佛说而修“四谛”的,得声闻果;修十二因缘、六波
罗蜜,得缘觉果;修大乘无量义的,则得菩萨果。
其二,无相与诸法实相。
《法华经》是反复强调诸法实相的,并以“十如是”为例,具体强调诸法实
相的性质和状态。 《无量义经》中反复论述的则是“无相”。 关于“无相”,大乘
经中有多种解释;据《大宝积经》卷五称:“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一切诸法自性
无性。 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 以无相故,彼得清净。 若空无性,彼即
不可以相表示。” 这是说一切诸法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
赖宝的《真言名目》中,则指出:无相有浅略、深秘两层意思,即:一、诸法的体
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即上述“本性皆空”),此为浅略
的无相;二、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但不留一相。 这并非无色无形的无相,而是
指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的无相。 《无量义法》 中说的无相,正
是具备这二层意思。 经中说:“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说法品》)认为世界万物(一切诸法)就其本质(实相)论,是无相的。 但无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