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58
其二,强调“业之所作,业起无量示,善起无量法”。
业为造作之义。 意指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 若与因果
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 此外,“业” 亦含有行为
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 所谓业缘,即善
业为招乐果的因缘,恶业为招苦果的因缘。 一切有情皆由业缘而生。 《大法鼓
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迦叶白佛言:世尊! 一切众生谁之所作? 佛告迦叶:众生自作。
迦叶白佛言:此义云何? 佛告迦叶:作福者佛,作恶者众生。 迦叶白
佛言:最初众生谁之所作? 佛告迦叶:非想非非想等无色天,谁之所
作? 云何活? 云何住? 迦叶白佛言:于彼诸业所不能知,然唯业作,
如是众生,生死黑及涅槃白,谁之所作? 佛告迦叶:业之所作,业起无
量法,善起无量法。 迦叶白佛言:何者业起? 何者善起? 佛告迦叶:
业起者有,善起者解脱。 迦叶白佛言:无生处云何善起? 佛告迦叶:
如如不异。 迦叶白佛言:若善起者,云何到无生处? 佛告迦叶:行善
业。 迦叶白佛言:谁之所教? 佛告迦叶:无始佛教。
这里明确指出:一切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皆由“众生自作”。 即由身口
意的善恶业因,必招苦乐的果报。 “业起无量法,善起无量法”,直到“无生处”
(指契合无为涅槃之妙理而相即相入之处),也是“如如不异”,善业终存。 这
与《法华经·序品》中所说“生死所趣,善恶业缘” 和《维摩经·方便品》 所说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的说法是完全契合的。
其三,指出如来随宜说法,“开示三乘,现二涅槃”,后说一乘。
《大法鼓经》中,佛告迦叶涅槃有三种:“声闻以声闻般涅槃,而般涅槃非
为究竟;辟支佛以辟支佛般涅槃,而般涅槃亦非究竟;乃至得一切种功德、一切
种智大乘般涅槃,然后究竟无异究竟。” 如来为什么要用三乘说法? 《大法鼓
经》中举出了两个譬喻:一是化城喻:有个导师,勇猛雄杰,带着“诸亲属及余
人众,从其所住,欲至他方”,经过“险难恶道”,恐众人疲乏而生退心,便在不
远的前面幻化出一座大城,对众生说:“前有大城,当速至彼!” 众人欢快地奔
上去,入城休息。 从此“乐于中住,不欲前进”。 导师看到众生“羸劣休懈,无 第
四
前进意”,即灭化城,并告大众:“向者大城,为止息故,我化作耳!”而真正的安 辑
乐大城,就在前边,“今所应往”。 众人随导师前进,“遥见大城,安隐丰乐,心
台
典
得欢喜”,但又怕是幻化而产生怀疑。 导师遂告大众:“此城真实,一切奇特,
考
安隐丰乐!”众人随导师入此大城,“心得欢喜,叹彼导师:善哉善哉! 真实大 析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