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71

①
           觉者应当“心无所住,无有出入,入庵摩罗识 ”。
                所谓庵摩罗识,乃是性本清净之识。 故当有人提出:既称“无所入”,入庵
      朱    摩罗识,岂不也是“入” 吗? 经中说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据《大乘起信论》 所
      封
      鳌    说:万有归于一心,而于一心立有“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 就“心真如门”
      天
      台    而言,心乃超越差别相的清净而绝对不二的存在,原本无所谓本觉、始觉之名;
      集
      ·    若就“心生灭门”而言,心被无始以来的无明所污染,而产生各种差别相,故于
      第
      二    阿赖耶识中有本觉与始觉之别。 真如遇无明之缘而生迷妄现象,于此之际,心
      册
           完全蒙昧不觉,称为不觉;但其本性的觉体毫不损坏,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

           慧的光明之德,乃一远离世俗差别心念的清净体,此即本来的悟觉,故称本觉。
           佛陀说的庵摩罗识即为本觉,虽说“入”,实为“非入”。 经文中举了个例子:
           “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
           以养身,而不充足。”直至其父发现后,指出其手中之钱,即可取用,何用求索?
           迷子才恍然大悟,以为得到了金钱,生大欢喜。 其父又指出:“所得金钱是汝本
           物。 汝非有得,云何可喜?”庵摩罗识也是如此:“本无出相,今即非入“(以上

           见《本觉利品》第四)。
                经文中强调的本觉思想,对后来的天台宗也有一定的影响,唐代天台九祖
           湛然(711-782)与华严宗四祖澄观(738-839)展开论诤时,湛然就曾引《大乘
           起信论》真如缘起的本觉论,融入天台教学。 以后,日本的最澄从湛然的弟子

           道遂、行满受天台学,将本觉思想与华严、密教结合,而形成了日本天台宗的本
           觉思想。
                其三,强调三乘之道,俱在真如。

                经文中指出:诸法一昧,即一实昧。 三乘之道,“譬如江河淮海,大小异故,
           深浅殊故,名文别故。 水在江中名江水,水在淮中名淮水,水在河中名为河水,
           俱在海中名海水”。 法亦如此,唯佛乘,“俱在真如,唯名佛道”。
                经文中还指出:住一佛道中,应能通达三行:“一、随事取行,二、随识取行,
           三、随如取行。”所谓随事取行,即依事相、事法取行。 知道因缘生之一切有为
           法,即宇宙千差万别的现象。 不为虚空境界所迷惑,并应懂行真如(理) 随缘

           而展开万法(事)之现象,因而事即理,理即事,事理不二。 所谓随识取行,即
           依摄论宗所说,在唯识宗的六识的基础上再加庵摩罗识。 因为人心的本来状



               ①  庵摩罗识:梵语 amaia 的音译,又作阿摩罗识。 汉译作无诟识、清静识。 唯识学认为,人心的本来状
           态是清净的,那是从生命的迷妄中脱却开来而致的,此中的关键,在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舍迷转悟。 这个本来
           的清净状态,即是庵摩罗识的表现。 天台宗也取这个说法。 真谛系统的旧翻译家们,把庵摩罗识确立为第
           九识。

    ❙264❙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