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72
态是清净的,那是从生命的迷妄中脱却开来而致的,此中的关键,在阿赖耶识
的舍迷转悟,这个本来清净的状态,即是庵摩罗(第九识)的表现。 此九识说,
也为后来的天台宗所取。 所谓随如取行,即指诸法虽各各有差别(如地有坚
相,水有湿性等),但理体则平等无异(同以空为实体)。 此诸法之理体平等相
同,亦称为如:如为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故称法性;而法性为真实究竟的
至极边际,故又称实际。 如、法性、实际,总称诸法实相。 随如取行,亦即随诸
法实相而行。 经文中认为:随事取行,随识取行,随如取行,“如是三行,总摄众
门,一切法门,无不此入。 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谓入如来藏”。 并
称“入如来藏者,入不入故”(以上均见《如来藏品》),因为入即不入,其本性如
此。
关于如来藏,天台宗三祖慧思(515-577)曾作过解释。 他在《大乘止观法
门》卷第一中说:“问曰:云何复名此心为如来藏?”答曰:“有三义。 一者能藏
名藏,二者所藏名藏,三者能生名藏。”所谓能藏,是指如来果德法身和众生性
德净心二者,即具染净二心和染净二事无所妨碍:所谓所藏,即此真心而为无
明所覆藏;所谓能生,是指体具染净二性之用,故依染净二种熏力,能生世间出
世间法。 后来的天台宗认为如来藏即实相,而视为不可思议的妙法。
经文中还指出:修金刚三昧,应做到“无住”生心。 所谓无住,即没有任何
执著的心灵状态。 对所谓“常法”的观念是:“常法非常法,非说亦非字,非谛
非解脱,非无非境界。 离诸妄断际,是法非无常,离诸常断见,了见识为常。 是
识常寂灭,寂灭亦寂灭”。 意谓世间诸法之实相即是毕竟空,唯有庵摩罗识是
常,但它又是呈寂灭相,即无生无灭,涅槃寂静。 正如真谛在其所译《决定藏
论》卷上《心地品》 中说:“阿(赖) 耶识是无常,是有漏法。 阿(庵) 摩罗识是
常,是无漏法。 得真如境道,证阿摩罗识。” 若能证行“无住”,一切法当体即
空,当体即如,世间与涅槃,涅槃与世间,二者并无分别。 这就达到了金刚三昧
境界。 这种无住本观念,其后为天台宗的圆教发挥。
第
四
辑
台
典
考
析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