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91

①
           《光世音经》《观世音经》等 ,这显然是《法华经·普门品》的异译本。
                除《法华经》外,曹魏嘉平四年(252) 康僧铠译《无量寿经》;畺良耶舍译
      朱    《观无量寿经》;佛驮跋陀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皆阐说观世音之利益。 东
      封
      鳌    晋竺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
      天
      台    观世音神咒经》,阐说唱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之福德与灵验。 此外,尚有《般若
      集
      ·    波罗蜜多心经》之广传民间。 因为这些经典的翻译,使观世音信仰大为发展。
      第
      二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住处,《新华严经》卷 68 载,此菩萨住南海补陀落迦山。
      册
           《大唐西域记》称在印度之南海岸。 但中国人则称在浙江之普陀山。 据明代

           普陀山《梵音庵释迦佛真身舍利塔碑》 记载,自晋代太康以来,“赤县神州之
           民”为至普陀朝拜观世音菩萨,“梯山万里,逾溟渤,犯惊涛,扶老携幼而至者
           不衰……” 同时,在《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观世音菩萨授记
                      ②
           经》中,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的胁侍,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助教化,即以西方净

           土为此菩萨的本住处。 密教亦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的胁侍,并谓此菩萨与阿
           弥陀佛原为因果之异,寻其本觉即为无量寿佛,但由本誓故示现大悲菩萨形,

           其目的是寻声救苦,摄化众生。


                          三、《观世音应验记》的形成及其特色


                六朝时期形成的《观世音应验记》3 种,是当时人通过记述耳闻目睹的真
           人真事,以证实经文中所阐述的观世音菩萨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之说真实
           不虚。 用佛家的理论来说,这就是感应。 众生有善根感动的机缘,佛应之而

           来,称为感应。 感,属于众生;应,属于佛(观世音菩萨在久远劫以前已经成佛,
           号“正法明如来”)。 《大明三藏法数》卷 37 中说:“感即众生,应即佛也。 谓众

           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现众水。”
           但是,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故佛之巧应亦有无量之数,因此而有各种不同的

           机应。 智者大师(538-598)在《法华玄义》中将其概括为 4 种:(1)冥机冥应,
           指众生于过去世善修三业,于现在世未运身口业,借于往昔的善根,是为冥机;

           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知,是为冥应。 (2) 冥机显应,
           指众生于过去世植善,冥机已成,得值佛闻法,于现前得利益。 (3)显机显应,
           指众生于现在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利益。 (4)显机冥应,指众生于一



               ①  见《出三藏记集》卷 2、卷 4。
               ②  见《普陀洛迦山志》第 584 页。

    ❙284❙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