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13

寺学《大乘起信论》。 又从天竺法诜学
           《华严经》。 大历十年(775) 至苏州,从

      朱    湛然习天台《摩诃止观》 《法华经》 《维
      封
      鳌    摩经》等经疏,又谒牛头山惟忠等,学禅
      天
      台    法。
      集
      ·         据《广清凉传》记载,澄观于大历十
      第
      二    一年(776) 游五台山,居华严寺西般若
      册
           院。 “至山前后,游台四十余。 后至大
           华严寺,专读大乘方等之教”。 由于住
           在华严寺,故对“《 华严》 一经,遍所玩

           习,以自悟心,庆在朝闻,卷不释手” 其
                                             ①
           时华严寺住持贤林请他讲《法华经》 和
           《华严经》。 澄观从湛然处学得天台教
           法,对讲述《 法华经》 是非常得心应手
                                                       法照与竹林寺(见《释氏源流图》)
           的。 但在讲述《华严经》时,却深感“《华
           严》旧疏,旨约文繁”。 他认为,诠释《华
           严》,应当“以大圣文殊师利表乎真智;普贤菩萨,旌乎真理;二法混融,即表毗
           卢舍那之自体”。 这样,就能“理包万行,事括千门,广喻太虚,周齐罔极”。 这

           是“《华严》奥旨”。 澄观认为,既居此“文殊圣都,清凉妙域”,应当加以阐发。
           于是,他“旦暮策怀,思惟造疏”,并且从华严寺移居到较为僻静的般若院。 住
           持贤林十分支持他的工作,特为他建阁一座,作为“制疏道场”。
                由于澄观原是湛然的弟子,对天台宗义理十分精通,所以他在五台山住居
           期间所作的《华严经疏》,是深受天台宗的影响的。 例如,对于法界问题的看

           法,天台宗为差别尘沙事相而立十法界(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人界、阿修罗界、鬼界、畜生界、地狱界)。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 卷 5 中说:

           “法界者三义: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摄,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界,
           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 又此十法界,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

           言十法界。”澄观的《华严经疏》,在说到《华严法界观门》时,则在智者所说的
           十法界基础上,为分别圆融无碍之义,而立四法界。 澄观的弟子宗密在《注华
           严法界观门》中解释说:“清凉(澄观) 《新经疏》 云: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
           有,即是一心。 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 界是分义,一一差别



               ①  《广清凉传》卷下。 载《大正藏》第 51 册。


    ❙306❙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