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5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15
二、天台宗在五台盛大时期
朱
封 天台宗在五台山的盛大时期是在唐贞元以后。 不少天台宗大德居五台山
鳌
天 讲授《法华经》和天台宗义理,并率领信众修持止观。 当时最主要的是佛光寺
台
集 和大华严寺。
·
第 佛光寺,据传为北燕宕昌王所立,宕昌王巡游礼谒至此山门,“遇佛神光,
二
册 山林遍照,因置额,名佛光寺” 。 唐贞观七年(633)重建。 此寺为净土宗祖师
①
昙鸾出家之地,当时高僧云集,龙象辈出。 其中法兴和行严,是研习天台宗的
两大高僧。
法兴,京洛(今河南洛阳)人。 7 岁出家。 《广清凉传》中称他不入流俗,性
喜山泉,奉侍师长“执巾提盥,罔惮勤苦”。 深得师长喜爱。 他熟读《法华经》
和《净名经》,并能流畅地背诵。 他尤重修持,“戒律轨仪,有持无犯”。 贞元年
间,因仰慕文殊圣地,遂来五台山巡礼圣迹。 当至佛光寺时,见其地松柏苍翠,
建筑宏伟,像饰庄严,清净幽雅,是修持的宝地,遂在寺定居,与僧众一起研习
天台义理,弘扬天台教观,并修法华三昧。 不少四众给他供养钱财,他以所得
之款,“建三层七间弥勒大阁,高九十五尺,尊像庄严,靡不周备。 已至七十二
位圣贤、八大龙王,台山诸寺圣像,万有余尊,绘塑悉具”。 受到僧众的普遍称
赞,并被选为佛光寺的都纲。 他“规矩准绳,为后世法” 。 太和二年(828)示
②
寂。 僧众为其在寺之西北建灵塔。
行严,荥阳(今河南荥阳) 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
育。 他聪明颖悟,熟读诸子百家典籍。 后因聆听《 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
品》,遂对佛法深感兴趣,要求出家,但受到双亲的反对。 行严志向已定,辞亲
远走,削发受戒,游方求道。 贞元年间,闻五台山为文殊演教之地,遂往瞻礼,
卓锡于佛光寺,深究《法华》《涅槃》诸经。 他向四众讲解天台义旨,并阐释儒、
释、道三教的异同。 “自尔一成慕学,三教皆明,说论天人之际,听者茫昧,不知
区域之内外耶! 王公大人,靡不回向” 。 足见行严是一位“学兼孔释,解贯玄
③
儒”的天台宗大师。 当时,从学者很多。 他“自设大供,日计千人。 闻见者皆
鸣指赞叹曰:‘行合解通世之希宝也!’”后于大中三年(849)无疾而终。 建塔
于寺西一里。 此塔至今尚存。
① 《广清凉传》卷下,载《大正藏》第 51 册。
② 《广清凉传》卷下,载《大正藏》第 51 册。
③ 《宋高僧传》卷 27《行严传》。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