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08

唐代五台山天台宗考析                            ①





                隋末唐初,天台宗传遍大江南北。 除了南方的天台山祖庭传道者蓬勃兴

           起,北方的五台山也有一批天台宗高僧在大力弘扬。
                五台山在山西东北部,又名清凉山。 《广清凉传》 称其山:“岁积坚冰,夏

           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 五峰耸山,顶无林木,有如累土之台,故曰五
           台。”该书中又称:“此山磅礴数州,绵五百里,左邻恒岳,隐嶙参天;右控洪河,
           萦回带地;北临朔野,限雄镇之关防;南拥汾阳,作神州之势胜。 回环日月,畜
           泄云龙。 虽积雪夏凝,而奇花万品;寒风冬冽,而珍卉千名。 丹嶂横开,翠屏叠
           起,排空度险,时逢物外之流;拍梦履危,每造非常之境。”风景秀绝峻险。 五台
           山为文殊菩萨道场。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早在汉、晋时期,河南佛教传入
           山西。 《灵迹记》称当时有寺 110 座。 北齐(550-577)年间,五台山已建有大

           孚灵鹫寺、王子寺、灵峰寺、清凉寺、石窟寺、佛光寺、宕昌寺、楼观寺等几十座
           寺院。 隋唐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鼎盛。 据记载,当时有大寺 360 所,僧人万
           余。 唯识、天台、净土、华严、密宗、律宗、禅宗,各宗并弘,高僧云集。
                天台宗在五台山的活动,可分为传入和盛大两个时期。 后一个时期,是在
           唐末。 其时,恰好日本传教大师最澄的弟子圆仁(794-864)来到中国参学,巡

           礼五台山,从志远、文鉴等天台宗高僧学习天台教法,并从五台山等处请回天
           台宗等有关教典共 700 余卷回国,被敕封为延历寺座主。 他大弘具有日本特
           色的天台宗,成为山门派的创始人。 他所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流传开
           来后,五台山天台宗的名声也就随着传遍东南亚各国。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唐
           末五台山天台宗盛传的前后情况,作一番简要的评述。


                                一、天台宗传入五台山时期                                           第
                                                                                       四
                                                                                       辑

                五台山环境幽绝,是个修持和弘法的佳处。 据僧传记载,早在唐代初年,                                      台
                                                                                       典
                                                                                       考
                                                                                       析
               ①  本文先后刊于《上海佛教》2002 年 12 月(第 6 期)和 2003 年 2 月(第 1 期)。

                                                                                     ❙301❙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