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11
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指禅宗南宗),谈法界(指华严宗)、阐名相(指法相宗)
者盛行于长安” 。 它们都“名播九重,为师王师范”。 而这些宗派的义理,“或
①
②
朱 荡于空,或胶于有” ,如单轮只翼,远不及天台宗教观双修,义理殊胜。 于是,
封
鳌 他决心以中兴台宗为己任,一面发心讲述,弘扬天台教旨:“大启妙法,旁罗万
天
台 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 乃祖述所传,著为记
集
③
· 文,凡数十万言。” 一面修学止观:“心度诸禅,身不逾矩。” 在他的努力倡导
第
二 下,天台宗的教义为越来越多人所了解,“学徒愈繁,瞻堂望室,以为依怙。”人
册
们皆称:“荆溪不生,则(天台)圆义将永沉矣!” 据《佛祖统纪》 本传记载,他
④
门下:“受业身通者三十九人,缙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 其
中包括行满、道邃等天台大师,以及翰林学士梁肃、吏部郎中李华、散骑常侍崔
恭、谏议大夫田教、刺史柳宗元、中丞柳公绰等,都是显赫一时的大人物。
关于湛然带领天台僧众到五台山的情况,《宋高僧传》卷 27《唐京兆大兴
善寺含光传》有这样的记载:
时天台学湛然解了禅观,深得智者膏腴,尝与江淮僧四十余人入
清凉境界。 湛然与光相见,问西域传法之事。 光云:有一国僧体解空
宗,问及智者教法。 梵僧云:“曾闻此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功推
第一。”再三嘱光或因缘重至,为翻唐为梵附来,某愿受持。 屡屡握手
叮嘱。 详其南印土多行龙树宗见,故有此愿流布也。 ⑤
湛然的五台山之行,是带着 40 多位江淮僧人一道来的,在五台山讲授过
天台教法。 至于住了多少时间,史无明载,但这位天台宗大师的莅临,显然对
天台宗在五台山的传播有着很大的影响。 而且,从含光回答湛然的话中,可以
看出当时天台宗的声望已经超越国界,流播海外,甚至到了佛教的发源地印
度。 因此,五台山僧众对湛然的到来自然敬若神明,学僧“瞻望堂室”,争着学
习天台教法。
(3)法照和澄观的影响
就在湛然率江淮众僧朝礼五台山的前后,还有两位来五台山修持和著述
① 均见《佛祖统纪》卷第 7《湛然传》。
② 均见《佛祖统纪》卷第 7《湛然传》。
③ 均见《佛祖统纪》卷第 7《湛然传》。
④ 均见《佛祖统纪》卷第 7《湛然传》。
⑤ 《佛祖统纪·湛然传》 亦有相似记载,文云:“师始居兰陵,尝与江淮中僧四十人,同礼五台。 有不
空三藏门人含光白师曰:‘顷从不空,游历天竺,见梵僧云:闻大唐有天台教迹,可以识偏圆,简邪正,明止观,
可能译之至此土耶?’师闻之,叹曰:‘可谓中国失法,求之四维!’”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