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12
的很有影响的人物值得一提,他们是天台宗玉泉寺的法裔法照和湛然弟子华
严宗的祖师澄观。
法照(766-?),又称五会法师。 是天台宗玉泉寺系惠真的法孙,承远的弟
子。 他从承远处学得天台止观与般舟三昧念佛法门。 大历元年(766)至弥陀
台发每夏九旬勤修般舟三昧之愿,同年又受五会念佛的诵经之法。 二年,栖止
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 一日于粥钵内忽显五彩祥云,云内现大圣竹林寺;他
日又于钵中感见五台山诸寺及净土胜相。 四年夏,入湖东寺,于寺内之高楼台
修五会念佛,又感见阿弥陀佛及文殊、普贤等圣众。 次年四月,至五台山佛光
寺,忽有二童子引领,始见先前钵中所观景物,普贤、文殊二菩萨并授其念佛之
要门。 法照遂于其他建碑记之,令见闻者发菩提心,获大利益。
法照在五台山是修净土念佛法门,行般舟三昧之法。 我们知道,天台宗人
根据《摩诃止观》所提出的四种三昧的第二种常行三昧中,就是根据《般舟三
昧经》的修持方法。 《摩诃止观》卷 5 中说:“常行三昧者……此法出《般舟三
昧经》,翻为佛立。 佛立三义:一、佛感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 能于
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
立三昧。”智者还说到“身开遮” 时说:“行此法时,避恶知识及痴人、亲属、乡
里,常独处止……须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谈到
“口说默”时说:“九十日身行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无休息……举要
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谈到“意止观”时说:“念西方阿弥陀
佛,去此十万亿佛刹,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坐说经。 三月常念
佛。”一直念到“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 何以故? 智慧索不可得,自索
我了不可得,亦无所见。 一切法本无所有,坏本绝本”。 法照正是遵照智者的
教导修持常行三昧的。 这也为后来天台宗与净土宗的结合开了先河。
法照曾在五台山建竹林寺。 关于建寺的缘由,据《广清凉传》记载:“大历
十二年(777)九月十三日,法照与小师等八人,于东台同见白光十余现,次有
黑云叆叇。 少顷云开,见五色通身光,光内红色圆光,大圣文殊乘青毛狮子。
众皆明睹。 又降微雪,及五色圆光,遍现山谷,不可知数。 其同行人小师纯一、
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行者张希,童子如静等,无不咸见。 其后法照大师
乃度华严寺南一十五里,当中台中麓下,依所逢大圣化寺式,特建一寺,仍以竹 第
四
林题号焉。”这说明他是目睹文殊的化身后才建此寺作为纪念的。 他在寺中率 辑
众勤修法华三昧,并创五会念佛(五百为一会)。
台
澄观(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 11 岁 典
考
依宝林霈禅师出家,后诣金陵玄壁学鸠摩罗什所译之三论。 大历初年,在瓦官 析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