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58
华瑞也。 教菩萨法,决定前众喜瑞也。 佛所护念,决定前地动瑞也。 兼总入
定,悉在其中。 有人作已同、当同,不作今同。 寻文云:“ 今见此瑞,与本无
异”。 此正悟于今,云何唤六瑞作已? 据此文为今,故作三同之释也。 ……
后四偈,旧云是结成,令物慕仰。 今释不尔。 上长行,有分明判答,此文颂
之。 文为三,初,“我见灯”下,初有一行,颂上当说大乘经;次,“今相如本”下,
第二、两行,颂上教菩萨法;次,“诸求三乘人” 下,第三,一行,颂上佛所护念,
在文可解。
又前弥勒,释四伏难,令文殊必定有答。 此中是文殊断四伏疑,使弥勒莫
复更问。 初第一疑,因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故弥勒潜疑欲问:“诸佛赴
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必如此?”文殊即以第一偈断云:“我见灯
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此断其疑名之问也。
弥勒因此又疑:“自有名同义同,自有名同义异,此名何所显召?” 文殊即
以第二偈断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此是断
其疑体之问。
弥勒因此又疑:“实相无相,何人会之?”文殊即以第三偈断云:“诸人今当
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此断其疑宗之问。
弥勒因此又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萨,亦润二乘?”文殊即以第四偈断云: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此即断其疑用之问。
弥勒联翩抅疑,文殊频烦为断,既事穷理尽,即得之于怀。 可谓善于问答,
具二庄严。 光宅但知述于钊师,释四种伏难,使文殊必答,显弥勒之美;不见文
殊释四伏疑,令弥勒不问,抑妙德之能。 此义出自天台,非传他疏,寄语后贤,
勿遏人长也。 自钊师已后,数百年中,讲《法华》者溢路,颇有见斯意否? 非长
何谓也!
校:〔1〕明万历本此处无“小欲厌生死”五字。
第
〔2〕明万历本作:“三观即二智。” 三
辑
导读:开宗明义 ︽ 法
华
文
———天台对《法华》独特的科判方式 句
︾
选
本章是《法华经》的“序品”。 它拉开了本经宏大的序幕,写释迦在耆阇崛 释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