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59
山讲《法华经》,声闻、菩萨、杂众等数万众听经。 释迦在开经后放光现瑞,于
是出现了弥勒腾疑、文殊决答的活跃场面。 紧锣密鼓,不同凡响。 智者的科判
朱 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封
鳌 其一,对《法华经》作了精当周全的分科。
天
台 《法华经》的分科,最早见于印度大乘佛教论师天亲的《妙法莲华经优波
集
·
第 提舍》。 但由于他所据引的《法华经》梵本与鸠摩罗什译本不符,而类似现存
二
册 的尼泊尔梵本,故其分科的参考价值不大。 《法华经》 传入中国后,当时那些
高僧都曾对其进行分科和注疏,大致可分两种:一是分科过略,不能全面反映
《法华经》的思想内涵。 如竺道生(355-434)仅将该经分为三段,自《序品》至
《安乐行品》共 13 品为诠释三因(三乘)的义理,自《涌出品》至《嘱累品》共 8
品为诠释阿罗汉、辟支佛、佛等三果为一佛果的义理;自《药王菩萨品》至经末
共 8 品为开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皆属菩萨的义理。 玄畅(420-494)采取
三分法,将该经的《序品》至《宝塔品》称为“因分”,将《劝持品》至《神力品》称
为“果分”;将《嘱累品》至经末称为“护持分”。 河西道朗(生卒不详)则采取
“五分法”,将该经分为转教缘由、经体不二、常住法身果德、修行功德、流通方
轨等五门。 其他主张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的都有。 总的看来,都有分科过
于简单化、未能深入经旨之嫌。 二是分科支离破碎,使读者摸不着头脑。 如光
宅法云(467-529)的分科:将该经先分为序、正、流通三大段。 序分又分为通
序、别序;正宗分又分为因门、果门;流通分又分为化他流通门、自行流通门。
序分的二门再各分五门,正宗门二门再各分四门,流通分二门再各分三门。 这
样,全经共分为 24 段,于各品下一一设科,以阐说生起次第,但没有一条主线
贯彻始终,分科显得支离破碎。 智者评上述分科如:“重雰翳于太清,三光为之
戢耀。”使读者无法摸清《法华经》的真实宗旨。
面对这种情况,智者在深入钻研龙树思想,接受慧思真传的基础上独辟蹊
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把《法华经》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峰。 他所讲述的《法
华经文句》(弟子灌顶笔录),充分显示了天台的思想特色。
智者认为,阐释《法华经》应当突出强调佛陀说法的“开三显一”和本、迹
二门的分别;同时,用观心法门,在本经开显之后,同归一实相。 他认为,佛法
至高无上,众生一时无法接受,佛便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针对一定的对象、一
定的条件,采用方便灵活的方式说法,先去其痴迷,令众生逐步提高,然后再宣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