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57

文殊引古佛顿教七善,与今佛顿说七善同,亦与他土初顿说同,所以用此

           为答者,酬上弥勒据光横问他土。 佛云:“圣主师子,演说经法,微妙第一。”文
      朱    殊竖引昔举此为答,即是初佛说顿法同也。
      封
      鳌         “为求声闻 人,说应四谛 法”者,即是古佛次顿之后,开渐教法同也。 上
                          ①
                                       ②
      天
      台
      集    问:“若人遭苦,为说涅槃”,今引古佛,亦开此渐,以答斯问也。 “为求辟支佛,
      ·
      第    说应十二因缘 法”,答上“若人有福,志求胜法”之问也。 “为诸菩萨,说应六
                         ③
      二
      册    波罗蜜”,答上“佛子修种种行”之问也。 皆引古佛开渐教同也。 广引曾见佛,
           答他土之问也。
                “令得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者,此明古佛开顿渐后,即显实之说,始终究

           竟,此答弥勒见他土佛般涅槃、涅槃后起塔之问也。 若引古佛说法,至六波罗

           蜜者,明今佛已与昔同,从“令得三菩提”去,明今佛昔同云云。
                次引二万佛,名号、说法皆同。 初引一佛,备举顿渐说法同;中举二万佛,

           但举说顿同,故言初、中、后善也。 后引一佛,但举开渐同。 所以然者,互举耳。
           指前可知,而不引二万之前佛者,正为名字、说法皆同,据义为便耳。 ……
                “其最后”下,第三,引一佛同。 文为三:一、明曾见事,与今已同;二、明曾

           见事,与今今同:三、明曾见事,与今当同。 曾谓昔之所更,已谓谢在过去,曾之
           与已,俱谢俱更。 今取久远者为曾,小近者为已,取六瑞等为今,取佛出定去为

           当也。 ……
                第四,从“今见此瑞” 下,名分明判答。 今昔六瑞既同,惟忖决定不謬,略

           曾、广曾,皆决定也。 当说大乘,决定前说法瑞也。 名《妙法莲华》,决定前雨


                  声闻:指闻佛说教之声音而悟道者。 与缘觉(亦译独闻)、菩萨二乘相对,为三乘之一,而声闻与缘
               ①
           觉为小乘,菩萨为大乘。 声闻乘、缘觉乘均以自身解脱为目的而出家,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最终目的是“灰身
           灭智”的无余涅槃,与大乘菩萨的救度众生,自利利他的襟怀尚有距离。
               ②  四谛:又称四真谛。 (1)苦谛,世间的一切都是六趣苦报;(2)集谛,造成人生苦痛原因的烦恼及善
           恶诸业;(3)灭谛:即涅槃,断灭一切世俗诸苦的根源,入于真空寂灭的境界;(4)道谛,指通往涅槃的修行途
           径或方法。
               ③  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即构成有情生存的十二条件:(1)无明,即愚痴无知,无始烦恼妄想;(2)
           行,由无明而产生的种种善恶世俗行为;(3)识,现在世投胎时的心识(思想行为);(4)名色,母胎中(名)的
           心身(色)发育状态;(5)六处,胎儿将生时,由混沌状态发育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触,出生后开
           始与世间事物接触;(7)受,由接触而逐渐有苦乐等感受;(8)爱,由感受而引发贪爱等欲望;(9)取,由贪爱
           而生执追求占取;(10)有,由追求占取而引发种种善恶行为及后世相应果报;(11) 生,依现世的业(即善恶
           行为)而导致来世的生;(12)老死,由生而导致老死。 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
           议不生不灭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化法四教( 藏、通、别、圆)。 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依缘而生现象无
           非是中道义理。


    ❙50❙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