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61
而观实相之理。 经中有关佛及弟子的行事多用因缘释,“如是我闻”等教义多
用约教释,有关佛及弟子本身事迹多用本迹释,王舍城等地名多用观心释。
朱 为什么智者独创“四意消文”,不用广说,也不用略说? 智者认为:“广则
封
鳌 令智退,略则意不周”,处中说,可以“令义易明了”。 而“四意”是充分考虑到
天
台
集 众生的不同根性和佛陀久成、近化的本迹之别的。 众生若无机缘,虽近不见;
·
第 有了慈善根力,则虽远自通,感应道交,故用因缘释。 众生由于根性不同,教有
二
册 权实深浅不同,应机设教,揽前四教,同归一乘,令见月忘指,悟入佛之知见,故
用约教释。 久成为本,近化为迹,中间本迹展转相生,为开显佛今日化身之迹,
明久成之本,故用本迹释。 至于观心释更为重要,他认为,作为真理的法性、佛
性,本质上即具足三千染净法;法性、佛性是心,因而心亦具足三千染净法。 行
者应就当前的念心作正观,观这一念妄心,当体即假、即空、即中,而为一心三
观。 他在《摩诃止观》卷三中指出:“若观心即是佛性,圆修八正道,即为中道
之经。 明一切法悉出心中,心即大乘,心即佛性,自见己智慧与如来等。”他在
本经《序品》中也作了解释:“若寻迹,迹广,徒自疲劳;若寻本,本高,高不可
极。 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但观己心之高广,扣无穷之圣慧,机成致感,逮
得己利,故用观心释也。”
智者对观心的重视,是有一定的思想渊源的。 首先得之于南岳慧思的指
导。 慧思当年在修法华三昧时,曾用两种实践方式:一是有相行,即将散乱心
摄于一处,而专注于系念诵持;二是无相行,即是依所证禅定力而观察本性。
这是慧思禀承慧文一心三观实修方法的经验,悟得心性,显现隐密深奥的如来
藏。 同时,智者在天台山修持时,曾在华顶山实践头陀行,常于诵持《法华经》
之余,用心实证体悟,从而深切体会到观心的重要。 因而在他所创的“四释”
中特别强调观心释。
其三,用天台独创的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决答,为诸佛子释疑。
智者在《法华玄义》中,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即:释名、辨体、明宗、论用、
判教。 他所说的《法华》五种玄义,即:以法喻为名,以诸法的实相为体,以一
乘的因果为宗,以迹门十四品为“断权疑,生实信”、以本门十四品为“断近疑,
生远信”为用、以无上醍醐为教相。 用五重玄义解释经典,乃是智者的独创。
在本经《序品》中,佛陀现神变相,“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
靡不周遍”时,与会四部众,咸皆欢喜,看到种种殊妙和诸佛力。 此时,佛已入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