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62

于三昧。 弥勒随作此念:“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于是,他代表

           诸佛子以偈语问文殊。 光宅法云在《法华经义记》中对此特别强调,认为这是
           弥勒为文殊释四伏难。 文殊在决答前,思想上曾有多方面疑难(“伏难”),而
           对文殊的伏难,弥勒一一予以说服。 最后殷勤请答,使得文殊“伏难既穷,谦光

           亦止”,终于作出决答。 这一见解,是光宅法云传谢寺次法师的研究心得,次法

           师则是传江北钊法师的研究心得,当时普遍认为是法华经学先贤们的“文外巧
           思”。
                对此,智者联系前后经文,认为:对于弥勒腾疑,文殊决答的经义,研究的

           重点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光宅但知述于钊师,释四种伏难,使文殊必
           答,显弥勒之美;不见文殊释四伏疑,令弥勒不问,抑妙德之能”。 这是本末倒

           置的做法。 他指出:本品最后,文殊曾告诉弥勒:“今见此瑞,与本无异。 是故
           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正是文

           殊断四伏疑,使弥勒莫复更问,显示了《法华》的殊妙之理。 当弥勒怀疑:诸佛
           赴缘,应机施教,古佛已说《法华》,今佛所说未必亦是《法华》。 文殊即说第一

           偈:“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这是文殊断弥
           勒疑《法华》名。 弥勒又疑:自有名同义同,或名同义异,其体未必相同。 文殊
           即说第二偈:“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这是文殊

           断弥勒疑《法华》 体。 弥勒又疑:实相无相,何人能悟入? 文殊即说第三偈: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这是文殊断弥勒疑《法

           华》宗。 弥勒又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萨,亦润二乘否? 文殊即说第四偈:“诸

           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断除,令尽无有余。”这是文殊断弥勒疑《法华》
           用。 至此,事穷理尽,令听闻者释然。 从而显示了《法华》无上醍醐的教相。
                章安灌顶在谈到智者对文殊断四伏疑的阐释时,特别指出:“此义出自天

           台,非传他疏,寄语后贤,勿遏人长也。 自钊师以后,数百年中讲《法华》 者溢
                                                                                       第
           路,颇有见斯意否? 非长何谓也!”他所说的“自钊师以后,数百年中讲《法华》
                                                                                       三
           者溢路,颇有见斯意否?”是有所指的。 当时那些所谓“法华师”之所以未能阐                                        辑

                                                                                       ︽
           述文殊决答偈中的深切含义,是因他们对《法华》的名、体、宗、用等说不清楚。                                        法
                                                                                       华
           如光宅的《法华经义记》正宗文之分科部分,宗、体不分,或以因果作为《法华》                                        文
                                                                                       句
           之宗,或以因果作为《法华》之体。 另据吉藏《法华玄论》卷二记载:庐山慧远                                        ︾
                                                                                       选
           以一乘为宗,慧龙则以果为宗,慧观以真慧为体,僧印则以一乘实慧为体,等                                          释



                                                                                     ❙55❙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