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29

如长风之游太虚”。 这就是得到了教授善知识益处的明证。
                对于山居养生者来说,近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荀子说过:“人之生也,
           不能无群。”山居养生者即使生活在山林之中,也最好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共
           修,或者能在居处不远结识这样的朋友。 双方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遇到问

           题,与朋友谈心,及时解决;产生烦恼,与朋友交流思想,及时排除。 当然,也可
           建立“忘年交”,老年人可以青年人那里吸取青春活力,青年人也可从老年人

           那里学到生活经验。 两者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有益于养生和健康长寿。
                以上我们介绍和分析了修习止观所应具足的诸缘,这也正是自古以来山

           居养生者所应具备的条件。 从现代医学的眼光看来,山居不仅最宜于修持止
           观,也最宜于养生康复。 所以,我们把山居修持止观与养生康复两者联系起
           来,不是没有根据的。 除了本文开头说的陈鍼修成止观,得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外,这里再举两件山居养生康复和长寿的事例:
                据宋代洪迈的《夷坚志》 记载:舒州桐城县何翁,以豪富称为乡里,嗜酒

           色,50 岁时得了风疾,手足不能举。 医者劝何翁:“君欲从死中得生,宜永断房
           屋,医在山巅。”何翁大悟,即往山巅结草庵屏处独修,却妻妾不得见,悉以家事

           付诸人。 如是二年,勇健如三十许人。 徒步入城,日行百二十里。 医者见之
           曰:“君果能用吾言,如持之不懈,虽未至神仙,必为有道之士。” 该书又记载:

           湖州武康山谷中有二老翁,一人姓杨,一人姓徐,结庐于山之绝顶,占上下岩,
           居相去可百步。 叠石为垣,缭绕半谷。 二老皆八九十岁,状貌伟硕,苍须白发,
           步履如飞。 日夕修持,各得其乐。 在这二例中,前一例是独修,后一例则是与

           善知识共修。 两者都是山居养生康复和长寿的真实写照。












                                                                                       第
                                                                                       六
                                                                                       辑

                                                                                       天
                                                                                       台
                                                                                       修
                                                                                       持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