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28
修止观,不重见闻,故须弃之。 但于见解未明之先,必须听经明理。 所谓见解
开而修行易,可免趋入歧途之叹。 待解开后,即将一切见解悉皆弃舍,从此起
朱 行用功,则可免说食数宝之嫌。 倘若一味执著文言名相,不肯起行真实用功,
封
鳌 则难免入海算沙之讥。 谓画饼无益于饥肠也。” 他认为,听经明理应在修持
①
天
台 止观之前。 解行既开,即应舍弃一切学问见解,起行用心,而不能一味执著于
集
·
第 语言名相,以致有“画饼充饥”之嫌。 这话是对的。
三
册 对于山居养生者来说,息诸缘务也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病人和老人的
养生康复者,既然远居山林,如果心头沉重,凡事放不下,终日忧心戚戚,如何
能康复? 应当用淡泊的眼光看俗事,则富贵好比过眼云烟;用知足的心来取舍
万物,则清净心不为物所染。 从而将家事纠缠、朋友往来或自己经商理财的筹
划等等众缘务统统放下,做到忘名利,甘淡薄。 懂得权势、物质、虚荣,既不真
实,也不永恒。 它只能构成对生命的煎熬、污染和惩罚。 你必须控制它,让自
己生活在合理的要求中。 也就是说,肚子饿了有东西吃,冷了有衣服穿,有房
子可以遮风避雨,就已经足够了。 这样,看破、随缘、放下,懂得知足是福,清心
是禄,寡欲是寿,而实实在在地修持,自然能够福、禄、寿三星高照。
三、近善知识。 善知识是修持者得道的大因缘。 智者在《童蒙止观》 中
说:“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
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恼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
法门教利喜。”
所谓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据《大品般若经》 卷二
十七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
称为善知识。 外护善知识,是指从外护者,如照料衣食,无所缺乏,如虎之爱
子,尽心守护,使之能安稳修道。 同行善知识,指彼此共修止观,互相砥砺,互
相警策,互相劝勉,“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 。 教授善知
②
识,即善巧说法的善知识。 通过晓示教导,使行者得大利益,如对于破五阴,超
五浊,及一切魔境等,悉皆圆明了达,故称“示教利喜”。 比如智者大师在大苏
山从慧思大师受学,妙悟法华后,慧思大师高兴地对他说:“非汝莫证,非吾莫
识!”从此,智者在修持上突飞猛进,“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
①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② 《摩诃止观·方便章》。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