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25
即是法身;了因心发,即是般若;缘因心发,即是解脱。 三心既发,同
世伊字,假名行人,以不住法。 住此三心,即是住于三德涅槃秘密之
藏,故言初发心住也。
作者先解释“发心住”是包括“发心”和“住”两层意思,接着解释“发心”
即“三种心发”(缘因善心发、了因慧心发、正因理心发)。 再进一步阐述这三
种心发后的情况。 这样就把整个“发心”解释清楚。 随后,解释第二层“住”的
意思:包括法身、般若、解脱三个方面。 最后,归结到“以不住法,住此三心”,
名“发心住”。 解释时顺序错综变化,但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很强。 这里用
的就是先总后分的演绎式。
又如智者在解释“因缘觉” 这一禅理时,也是这样,他先说明所谓“因缘
觉”,是“因闻十二因缘,觉悟成辟支佛”的意思;接着解释十二因缘有三种不
同:即三世十二因缘、二世十二因缘、一世十二因缘;再接着说明十二因缘有三
种道(烦恼道、业道、善道)。 三种道更互为因缘,生死不绝,若不修观智,忧愁
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忧愁苦恼皆悉灭。 最后,归结到“若闻此十二因缘,
发真无漏,则无明灭,乃至生、老、忧、悲、苦、聚皆灭”。 故名“因缘觉”。 也是
先总后分,纲举目张,条理非常清楚。
蕅益大师(1599-1655)的《教观纲宗》开头,也是采用先总后分的演绎式
的: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 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 有教无观则
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 八
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
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
用,总不出藏等四味。 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
圆以一心为观。 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 藏、通二种
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 藏、通、别
第
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 就圆观中复有三类:一、顿,二、 八
渐,三、不定也。 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 良 辑
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 ① 台
山
文
作者首先指出:佛祖说法之要,无非强调“教观”两字。 接着,分述教与观 苑
与
儒
林
① 《大正藏》卷 46,第 936-937 页。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