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23

自己的佛学思想,研究出了一种佛教新体系———以般若空学为要旨的大乘学

           说。 他对有、无、空等佛学理论,都一一摄取其有用部分,加以肯定,进而述说
           小乘佛教易倒于二边,不合佛陀的本怀,只有修学菩萨的妙行,通达一切法,懂
           得般若空学,才是大乘佛教的要旨。 从此,他大力弘传大乘佛教,边写边说,一

           生著作极多,有“千部论主”之称。
                龙树所著的经论,不仅在义理上深切佛陀的要旨,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像
           佛陀讲经那样十分讲究文学技巧。 例如,在《大智度论》 中,他提出了著名的
           中道学说,极力弘扬其义理,并且批驳小乘和外道的执著于二边时,就曾大量

           借用于语言文学技巧。 僧叡在《大智度论·序》中称赞说:“尔乃宪章智典,作
           兹《释论》。 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
           惑不远而自复。 其为论也,初辞拟之,秘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

           尽善;释所不尽,则立论以明之;论其未辩,则寄折中以定之。 使灵篇无难喻之
           章,千载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 也就是说,《大智度论》在标章、立论等
                                               ①
           等方面都经过反复论证,以求达到尽善尽美。 龙树的其它著作,如《十住毗婆

           沙论》《中观论》等,也都精通语言文学技巧。 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天台宗的源流,除了远承释迦的大觉心海,近接龙树的中道学说外,天台

           宗的列祖都是学问大家,如智者大师曾在帝都金陵“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续高僧传》卷 17《智顗传》) ,连“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的梁代
                                                  ②
           宿德大忍和“道跨吴会,世称义窟”的庄严寺大德慧荣等,听其讲说后,都心悦
           诚服。 五祖章安大师自幼“日进文词,玄儒并骛,清藻才绮,即誉当时”(《续高

           僧传》卷 19《章安传》),“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跨朗(法朗) 笼基(慧
                                          ③
           基),超于云(法云)印(僧印)。” 才名卓著。 九祖湛然大师更是“大启上法,
           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宋高僧传》
                          ④
           卷 6《湛然传》) 。 其后,宋代的知礼大师,元代的蒙润大师,明代的传灯大师,
           蕅益大师等等,都是博学多才的大师。 在天台宗学者中,如隋代的柳顾言、毛

           喜,唐代的梁肃、柳宗元,明代的屠隆,清代的龚自珍等等,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第
           这些人在文学思想上的推波助澜,显然也使天台典籍的内容在文学技巧方面                                           八
                                                                                       辑
           更加丰富多彩。 历代这些天台大师和大学者们在阐释佛理时,不但继承和发
                                                                                       台
                                                                                       山
                                                                                       文
                                                                                       苑
               ①  《大正藏》卷 25,第 57 页。
               ②  《大正藏》卷 50,第 564 页。                                                   与
               ③  《大正藏》卷 50,第 584 页。                                                   儒
                                                                                       林
               ④  《大正藏》卷 50,第 739 页。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