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30
知礼认为此说大谬不然,因观心之说是天台宗的重要思想理论之一。 若废观
心,则是断绝众生“入理之门,趣果之路”,是万万不可的。 因此,他撰《释难扶
朱 宗记》,郑重地指出晤恩等人的论点的错误:
封
鳌 观心者,正论观法,的示行门,须对境明观,俾惑灭果成。 岂此纯
天
台
集 谈法性,便不立观心耶! 如《法华玄义》所明法相,废浅从深,一一皆
·
第 至无作,复以二妙判开,岂不玄谈法性乎,何故更立观心耶? 若刚废
三
册 此文,则杜绝众生入理之门,趣果之路,则全迷一家解行之要也。 据
此所释,广明十种三法之后,须有观心一科,不可辄废。
晤恩看到知礼在《扶宗记》中的驳斥后,自知理亏。 因为只说“教”,不修“观”,
是有悖于天台宗教观双修的义旨的。 因此便想出“以教代观” 的曲救办法。
他让弟子庆昭、智圆撰《辩讹书》代答知礼道:
观有二种,一曰理观,一曰事观。 今云不须观心,乃不须附事而
观也。 何则? 所谈十种三法,始凡终圣,亘果无因,无不以一法性而
贯之,无不以六即位而成之。 则使法性等而无差,混而为一,事事全
成于法界,心心全显于金光,如此则岂非纯明理观乎?
知礼认为《辩讹书》中说的“十种三法”“纯明理观”,也是错误的说法,是从一
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样一来,岂非成了“有观无教”? 因此,他撰《问疑
书》辩驳道:
事理二观,即占察经、唯识及实相观也。 止观四种三昧,不出二
观,唯识历事,实相观理。 《辅行》 云:如常坐等,或唯观理;随自意,
从末从事。 故《诘难》云:若谓十法即是理观,应此《玄》文,已是三种
三昧也。 以彼止观,拣示识心,观三千法。 十法成乘,策进行人,入内
外凡,登于初住,方是理观也。 上人只知以教代观,救于废观之失,乃
云十法纯是理观,不意却成有观无教。 ①
晤恩、庆昭等人看了知礼的《问疑书》 后,也感到自己先前说的“十法纯明理
观”是错误的。 便作《答疑书》 改变说法,说是:“以由《玄》 文(指《金光明玄
义》)直显心性,义同理观。”知礼立即抓住“纯明理观” 和“义同理观” 两语驳
斥道:
① 《大正藏》卷 46,第 833 页。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