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5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35

而不俗,秀而不媚,给人以愉悦之感。 其艺术特色主要有 3 个方面:
                (一)清水芙蓉,物我合一


                这一类散文冲和、淡泊。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但是,冲而不薄,
           淡而有味。 天台宗名僧濯足清流、不染尘俗、同封建权贵不合作的精神,对安

           静、美好的理想境界的憧憬,是形成冲淡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类散文,不讲究辞句的雕琢,而注重神韵,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例如章安大师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其中写智者居天台山修禅寺时,在叙

           事中抒情,充分表达了智者这种冲和、淡泊的性格,传中称:
                    智者雅好泉石,负杖闲游,若吟叹曰:“虽在人间,勿忘山野,幽幽

                深谷,愉愉静夜,澄神自照,岂不乐哉!”                 ①

           完全是一种白描的手法,刻画了智者在月夜山谷负杖闲游的悠然自得心情。
           文中还写了他“皎月映床,独坐说法”的情景,以及他立下遗嘱:“死后安厝南
           峰所指之地,累石周尸,植覆坎,立二白石,使人见者发菩提心”。 表达了他决

           心与天台山的锦山绣水千古相伴。
                最善于用白描手法刻画止观禅境的要推明代的传灯大师。 例如,他在《无

           还台记》写高明寺无还台的景色道:
                    石之东南古有栗木一本,围四五尺,高十余丈,婆娑覆石,荫人可

                爱。 且生佳果,秋熟甘美。 夏末秋初,厥叶密幄,可以驻飞飚,可以避
                炎暖。 至秋冬叶落而独存枝杪,疏布其巅,日月过于其上,则疏影横
                斜,恍若罗幌。 余常置绳床于其上,或朝阳以缝破衲,或对月以了残

                经。 ……    ②
           作者用朴素的笔法写那棵覆盖于石上的栗木春夏秋冬的不同形态,以及他在

           石上置绳床补衲、读经的情景,文中很少描述,却使读者觉得此情此景有着无

           比乐趣。 更巧妙的是他的《不瞬堂前长松记》,其中写道:
                                                                                       第
                                                                                       八
                    ……恒坐前轩,日与之对,复筑上台于松之右方,甃以溪之卵石。                                      辑
                杂植花卉于其下,复植凌霄花于松旁。 今且与之凌霄矣! 置一藤龛                                          台
                                                                                       山
                于松阴之下,夏秋之间,取东北莽苍之阴,坐其下以观清旦之气。 冬
                                                                                       文
                                                                                       苑
                                                                                       与
               ①  《大正藏》卷 50,第 195 页。                                                   儒
                                                                                       林
               ②  释传灯:《幽溪别志·泉石考》。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